在火電廠各種職業性危害中,生產性粉塵是最主要的危害因素之一。火電廠作業場所的粉塵一般包括輸煤系統的煤塵、鍋爐房的鍋爐粉塵、鍋爐大修中產生的粉塵、石棉塵以及電焊時產生的有毒有害煙塵等。生產性粉塵被人吸入體內后,根據其理化性質、進入人體的量和作用部位,可引起不同類型的塵肺病。塵肺病是電力系統也是全國危害面最廣、危害程度最嚴重的職業病。多年來,國家電力公司對此十分重視,先后發布了一系列有關法規和辦法,組織過多次全國性電力系統粉塵治理及塵肺病調查工作。到目前為止,安徽省電力系統累計塵肺病患者51人,其中Ⅰ期22人,Ⅱ期2人,疑似塵肺病例27人。塵肺病患者主要集中在鍋爐運行檢修、汽機檢修、電焊和燃料檢修等工種。
本文通過對安徽省部分燃煤電廠生產作業場所粉塵的產生過程、濃度值、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測試,對粉塵的分布規律進行系統的分析,并對火電廠作業場所的粉塵治理,改善火電廠生產場所的工作環境等有關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1 測試情況
1.1 測點的布置
測點布置按照《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方法》(GB5748-85)附錄B進行。作業場所粉塵濃度的監測執行國家標準,檢測內容包括作業場所粉塵濃度及分散度。
測點主要布置在發電廠輸煤系統、發電廠鍋爐本體和鍋爐檢修場所等處。為研究不同電廠鍋爐各高度層粉塵變化規律,結合鍋爐本身的結構特征,按不同高度確定了若干個斷面。這些斷面包括鍋爐頂部、鍋爐燃燒的尾部、運行操作間。輸煤系統著重于輸煤皮帶的中部和靠近除塵器的局部范圍;生產設備主要有汽包、過熱器、除塵器及主蒸汽管道,還有給煤、輸粉、噴燃器等煤粉的燃燒部分。鍋爐檢修場所的測點主要布置在現場工作人員的作業點以及他們經常停留或經過的地方。
1.2 檢測儀器 FNF-K Ⅱ型粉塵濃度測定儀的主要技術指標: 重量濃度檢測范圍:0~100mg/m3。 重量濃度檢測誤差:<15%。 分散度檢測分四檔:<2,2~5,5~10,>10。時間選擇范圍:5,10,20,30,60 s。
1.3 各作業場所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
作業場所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的含量是衡量其對人體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含量越高對人體危害越大。經采樣分析,發現不同作業場所的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變化范圍較大,見表1。 2 粉塵檢測結果及分析
2.1 發電廠輸煤系統共有82個粉塵監測點,其中,粉塵濃度合格點73個,占89%;粉塵濃度超標點9個,占11%。輸煤系統的主要粉塵濃度超標點是在輸煤皮帶頭部和尾部以及制粉和輸粉系統,最高粉塵濃度為13.71 mg/m3,其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均小于10%。出現超標的主要原因是個別電廠輸煤系統的防塵管理工作跟不上,設施疏于維護;已有的防塵設備不能正常工作,無相應的規章制度,使其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另外,燃煤質量的下降、小窖煤用量的增加也加劇了輸煤系統的粉塵污染。
2.2 發電廠鍋爐運行場所共有220個粉塵監測點,粉塵濃度合格點185個,占84%;粉塵濃度超標點35個,占16%。經過這幾年的設備整治和除塵技術的應用,已使運行狀態下的鍋爐粉塵濃度明顯下降,粉塵合格率比前幾年有很大提高。
從鍋爐粉塵的測試結果看,粉塵濃度值隨鍋爐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鍋爐頂部檢測的平均粉塵濃度值為7.42 mg/m3,高于鍋爐中部的平均粉塵濃度值4.21 mg/m3和底部的平均粉塵濃度值3.85 mg/m3。粉塵的粒徑在5 祄以下對人體危害最大,其分散度隨高度增加而增大,如鍋爐頂部的分散度79.41%、中部75.32%、底部72.55%,粉塵濃度值和分散度均為鍋爐頂部最高。其原因是鍋爐運行中各種因素產生的粉塵隨鍋爐周圍熱氣流向上飄揚,造成粉塵濃度、分散度隨高度增加而增加。
2.3 發電廠鍋爐檢修場所,共有42個粉塵監測點,粉塵濃度合格點8個,占19%;粉塵濃度超標點34個,占81%。檢修現場粉塵合格率不足20%,其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較高。其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的監測點達81%。由于檢修時拆裝保溫、清掃積粉造成粉塵彌漫,同時粉塵濃度隨工程的進度、現場拆裝及工具、設備、人員的行走方向以及變化的風源等造成的二次揚塵,而忽大忽小,超標率較高。
3 防治對策與建議
3.1 提高設備的完好率
提高鍋爐及設備的管理水平,制定鍋爐運行防塵措施,加強鍋爐運行的日常監督管理,杜絕正壓燃燒現象,防止爐粉外漏。安排好鍋爐的大、中、小修及設備維護,加強鍋爐及設備的日常監督,提高鍋爐設備的檢修工藝,對發現缺陷的設備要及時治理,杜絕粉塵跑、冒、漏現象。
3.2 減少二次塵源
大修前應盡量采用清水沖洗和真空吸附,少用干式清掃,以防揚塵和鍋爐粉塵擴散。對地面、墻壁、建筑物構件和鍋爐本體上的粉塵及設備維護、大小修后形成的積塵,要定期進行清理,避免形成二次塵源。對鍋爐操作平臺除采用抑塵、防塵、捕塵、排塵、阻塵等措施外,還應合理安裝輔助送排風設備,以增加通風量的方法來降低鍋爐操作平臺的粉塵濃度。 3.3 輸煤系統煤塵的防治
要充分發揮已有防塵設施的作用,要加強維護,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同時采用比較有效的防塵方法,如:水沖洗、水噴霧、水膜除塵、負壓清掃等。給煤、輸粉系統的轉換部位可采用局部通風減少粉塵的逸散。加強落煤斗處和輸煤皮帶的密封,在卸煤點、煤堆周圍、腹帶輸送機轉載站等地方也應設置灑水噴頭,以增加煤濕度,減少起塵量。
3.4 建立定期檢測制度
對火電廠的粉塵作業場所應建立定期檢測制度,及時檢查除塵設備的運行、完好情況及各項防塵措施的執行情況。加強來煤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的監測,對游離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的煤種要限制進廠。定期進行生產性粉塵危害分級,評價各項防塵措施的應用效果,進一步發揮防塵措施的作用。
3.5 使用個人防護設備
個人防護是防塵技術措施中重要的輔助措施。特別是在檢修維護過程中,運行值班和鍋爐檢修維護工作人員,一定要在配帶符合國家標準的防塵用具后,才能進入鍋爐、磨煤機、電除塵器內部等粉塵濃度特大的局部區域和粉塵死角場所進行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