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鎮江市地處我國華東丘陵東麓,滬寧鐵路、京滬高鐵、 “312”國道公路、京杭(滬寧)高速公路和京杭大運河經緯穿越境內。全市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凸出分布廣、種類多、易開采的顯著特征,具有石灰石、白云巖、玄武巖、巖鹽、硅石、膨潤土、建筑石料等非金屬露天礦產優勢,鐵、銅、鉛、鋅、金等多金屬地下礦產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和前景,地熱溫泉較多。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發現礦種44種,其中探明工業儲量的有32種,已開發利用的有20多種,目前全市固體礦產年開采總量控制在3300萬噸左右。多年來,便利的區位優勢、廣闊的市場需求和豐富的資源蘊藏,使礦產業及其輔屬加工業成為鎮江市主產業之一, 其中露采礦山是礦產業主體,占全市礦產業總數99.35%,礦石產量占總產量97.21%,產值占全市礦產業總量87.44%。礦產業的興旺為全市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狀況分析
多年以來,由于露采礦山無序開采和管理體制的不合理,導致全市露天礦產業的安全生產形勢非常嚴峻,每年造成的傷亡人數占全市工礦商貿企業傷亡人數的50%以上,成為全市安全生產領域的“重災區”。從2001年開始,我們雖然采取了專項整治等多種措施,對遏制群體傷亡事故的勢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事故頻發的問題。經過廣泛調研發現,礦山企業的開采規模嚴重影響著全市礦產業的安全生產。
非煤礦山的安全生產工作一直是全市安全生產的重中之重,其中尤以露采小型礦山為主,由于過去對露采礦山審批,無產量、規模及開采規劃設計的明確要求,因而造成一段時期非煤礦山的規模普遍較小、產量偏低,效益不高、安全條件惡劣、管理混亂。這類礦山的大量存在,不但浪費資源、破壞環境,更重要的是對安全生產帶來很大的壓力,并埋下大量地質災害隱患。
2001年以前,全市共有非煤露采礦山企業310多家,開采工作面(宕口)1200余個。省人大《關于限制開山采石的決定》頒布實施后,全市加大了對露采礦山的整治力度,至2005年,企業數量壓減至176家,其中年采30萬噸以下的小型礦山占78.4%,合計量1117萬噸,占全市露采礦山開采總量28%,礦業產值29038萬元,占總量36.5%,單位產量平均在8萬噸∕個?年左右。
根據全市礦產業發展狀況分析,2006年前全市非煤礦山所發生的死亡事故占全市工礦商貿企業死亡事故總數的50%以上,而小型露采礦山的死亡事故又占礦山事故總數的88.5%,僅2001年至2006年全市共發生礦山安全生產事故43起、死亡45人,歷史上小型露采礦山曾在1985年的一年中就死亡了16人,最多一次事故死亡4人。
雖然經過數年多輪次的專項整治,安全生產狀況得以好轉,但安全生產工作的基礎仍然薄弱,主要表現在:
1、開采技術落后。2005年以前,相當數量的小型露采礦山多數采用“高架頭一次推進、風鎬打眼、淺孔爆破、人工裝載”等原始落后的開采工藝,裝備差、產能低,安全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2、管理水平低。一般開采現場的管理呈現出以下幾種狀況:一是架頭超高、坡度超標等現象較為普遍;二是資料缺失、臺賬不全,尤其是在礦體形態、規模、產狀等礦床地質構造不明的情況下進行開采,盲目蠻干,由此產生滑坡、坍塌等重大險情的發生;三是國家規范、規程和標準等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執行,企業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虛設。
3、從業人員基本素質差。絕大多數小型礦山企業的從業人員都是從經濟落后地區招來的民工,不但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識低、操作技能低,而且人員流動頻繁無序,管理難度增大;企業缺少專業技術人員,行管人員多憑經驗管理;因此,違章作業、違章指揮等現象比比皆是。
4、承包周期短。相對于大中型礦山企業,小型露采礦山基本上采取開采分承包的經營管理模式,一般時間1—2年,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礦區缺乏統一的開采規劃,先剝后采、采剝并舉、貧富兼采的要求無法實施;安全投入不足,承包人不愿在有限承包期內增加投入,為在承包期內收回投資,往往在終采時“瘋狂”開采。這種所謂承包經營的實質是礦權非法轉讓,礦權人將開采過程中的各種風險轉嫁給承包人,導致掠奪性開采、冒險性開采不足為奇。
5、應急能力薄弱。由于小型露采礦山的有效投入、裝備水平、人力資源、管理能力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組建高效的應急救援隊伍,一旦突發事件只能依靠外援或社會性的處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