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應急管理部通報,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穩中向好。數據顯示,全國生產安全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4.5%和18.4%,重特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也大幅下降,分別減少53.8%和54.5%。這一成績得益于安全生產標準化的推進、雙重預防機制的實施及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圖片來源:應急管理部
自2004年國家首倡安全生產標準化理念以來,我國安全生產領域歷經變革。2010年《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的頒布,標志著該領域邁入新階段。2015年,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提出,進一步提升了企業安全管理水平,筑牢了安全生產防線,事故率大幅下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長期數據看,事故率的穩步下降驗證了安全生產標準化與雙重預防機制的有效性,更凸顯出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后,高效執行與持續運行在企業安全風險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安全已成為一個動態優化、持續改進的過程。
在此背景下,安全技術服務機構作為企業安全生產的關鍵力量,被賦予了新的角色定位。它們不僅要協助企業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更要確保制度的高效執行與持續優化,將安全理念融入企業運營的每個環節。因此,企業在選擇服務機構合作時,“服務”、“專業”、“保障”這三個詞也被賦予了全新的定義。
首先,在"服務"層面,服務機構的服務模式正經歷從側重體系建設到深度服務的轉型。當前,企業已將安全管理的重心調整到確保體系有效運轉上,對安全風險管理服務的全面性與持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需超越制度完善、隱患排查等傳統范疇,涵蓋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直至風險轉移的安全風險管理全鏈條。它們需成為企業的全方位安全伙伴,提供從"診斷"安全隱患、"開方"定制解決方案、"配藥"實施風險控制到"治病"持續優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務。
其次,在“專業”層面,服務機構需實現專業性的數智化躍升。這要求服務機構不僅配備有專業素養高、實踐經驗豐富的團隊,還需運用先進的科技工具作為強大支撐。通過引入數智化系統,實現對企業安全生產流程的全方位、實時監控與智能預警,從而精準預防和控制安全風險。這樣的專業服務不僅能大幅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的運行效率,更能確保體系處于有效運行和動態管理之中,為企業打造一道穩固而高效的安全防護屏障。
最后,在“保障”層面,服務機構需對其專業能力負責,并確保服務成果切實有效。面對復雜多變的安全生產環境,企業越來越重視服務機構的專業責任感與成果保障,這已成為雙方構建長期合作關系的核心要素。企業更傾向于選擇那些具備高度“責任心”的服務機構,它們不僅能提供卓越的技術服務,更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與企業并肩作戰,共同應對安全生產中的各種挑戰,為企業筑起一道穩固的安全保障線。
在安全生產這條道路上,企業與安全技術服務機構是攜手共進的伙伴。通過選擇服務能力強、專業精湛、有責任心的服務機構,企業可以更加專注于自身的核心業務,而將安全生產這一關鍵環節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在未來的發展中,隨著安全生產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安全技術服務機構將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