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隔4年,應急管理部1號令恐將再次修改。
近日,網絡上流傳一份《安全評價檢測檢驗機構管理辦法(修改送審稿)》,在整個安全技術服務行業掀起了軒然大波。
一時間,針對安評改革的各種聲音甚囂塵上。
▲圖源 來自網絡
有的人對此懼怕不已:“如果按照這樣改下去,安評機構就沒活路了!”也有的人拍手叫好:“安評行業亂象屢禁不止,國家早就應該重拳出擊!”
那么,此次1號令修改送審稿到底修改了什么?為什么大家對此爭論不休?
本次修訂對于安全技術服務行業究竟有什么深遠影響呢?
二、縱觀此次送審稿,行業發展趨勢昭然若揭。
第一,資質準入門檻進一步提升。申請安全評價機構資質條件,對比現行1號令,修改送審稿中第七條“”對于機構準入門檻的限制將更加嚴格。至少要25名全職專業技術人員,其中高工至少8人,注安師至少8人,而且高工和注安師的總和要大于15人。根據送審稿中的準入條件,申請安全評價資質,送審稿還規定服務機構必須配備專職技術和過程控制負責人,并明確職業準入要求(技術負責人需高級職稱且8年行業經驗;過控負責人需全職且4年以上行業經驗),這對于現存服務機構無啻于沉重一擊。
如果按照這一辦法施行,未來安評行業的整體門檻將會全面提升,90%的中小服務機構恐將出局。
第二,從業資格范圍放寬,職業資格標準提高。
送審稿取消了現行1號令中的“安全評價師”數量要求,明確了注冊安全工程師將作為服務主體參與進來,也間接指明了安全技術服務的轉型方向。
修改送審稿對于安全評價項目組組長的職位也提出更高要求,即便持有人社一級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的人員,也不具備充當安全評價項目組組長的條件,而必須是高工。“安全評價師”作為撰寫評價報告的主體人員,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職業限制,對于行業發展來說,“一紙報告”打天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
第三,行業監管將會日趨嚴格。
相比現行1號令,修改送審稿第四十二條明確了分支機構的資質要求,對于分支機構的資質審核也愈發嚴格,相信未來資質掛靠現象將會大大減少。
同時,修改送審稿第四十三條對于非法定評價業務也從法律層面做出合規合法化要求,對于整個行業敲響警鐘,如果有相關機構及從業人員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一定會受到極為嚴厲的處罰。
未來安評行業的資質管理、從業門檻以及行業監管只會愈發嚴格,90%的中小型安評機構恐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安評機構,或集合設計、評價、咨詢、管理于一體的全過程咨詢集團。
綜上所述,如果1號令修改送審稿通過審核正式施行,
三、安全評價行業正在迎來一場“史詩級變革”
從2019年1號令正式頒布,到今年10月《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評價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的下發,再到如今《安全評價檢測檢驗機構管理辦法(修改送審稿)》的出現,不難看出安全評價行業正在迎來一場“史詩級變革”。
那有人可能會問,國家為什么要這么做?
這是因為現在已經到了“不變不通”的關鍵節點,安全評價制度本就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其誕生背景是政府安全許可制度的前置條件,也就是為了政府行政審批服務,企業為了取得行政許可而向安全評價機構支付費用。
2000年后,隨著中國加入世貿,各類工礦商貿企業如雨后春筍一樣井噴式爆發,這時候安全評價搭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一時之間頂著“紅頂中介”的帽子風頭無限。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2010年中國劉易斯拐點出現,2011年產能嚴重過剩,2016年新經濟周期拐點,2018年中美貿易戰影響,再到“疫情三年”對于落后產能的全面出清,中國經濟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就是我們時常提及的“從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市場需求端正在快速的減少,另一方面作為供應端的中小安全技術服務機構卻蜂擁而至。
20年發展我們已經有了600家安全評價機構和近萬家安全服務機構,然而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服務機構嗎?
▲圖源安環家安全風險管理研究院報告
毫無疑問,安全技術服務機構已經嚴重產能過剩。
飽和式競爭的直接惡果,就是各類低價競爭、相互打壓、資質掛靠、弄虛作假等問題的層出不窮,所以我們也時常在事故背后都看到安評機構陰翳。
例如,近些年國內就已發生多起安評機構和安評人員因提供虛假證明文件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例,如天津港“8.12”爆炸,金譽石化“6.5”爆炸,江蘇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等事故。
“諸種亂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安全評價的設計初衷已經嚴重背離了時代發展,也為國家整頓和重塑行業發展下定決心。
不久將來,安評機構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即將落下!
面對安全技術服務行業的“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如果還只是想著抱殘守缺、靠天吃飯、憑借政策紅利、資源關系生存,那么必將被時代所淘汰。
其實,“安全技術咨詢服務機構”這10個字本身就是一種笑話,安全生產人命關天的事,為什么都做成了“咨詢公司”?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安全風險管理機構”,能夠通過安全生產長效化機制的建立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
面對愈發嚴峻的生存環境,如何全面理清思路,如何緊擁趨勢變化,這將是每一個安全技術服務機構面臨的“生死劫”。
未來我們只需要一種安全技術服務機構,就是能為企業真正提供價值服務的機構。
第一,務必實現多元化業務升級。
目前,多數安評機構從事的都是單一化、資質化業務,很難與企業客戶保持長久穩定的聯系;同時,當前行業競爭激烈,僅靠單一業務的盈利渠道,不但營收少,經營風險大,而且機構自身也很難實現長遠良性發展。
所以,如何實現“全生命周期安全風險管理”和“用戶終身價值服務”,這對服務機構而言是一個歷史性命題。
第二,務必引入科技支撐。
安全技術服務行業整體發展非常滯后,在這個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行業幾乎沒有被陽光照進來”。如果想要破除發展困境,從行業脫穎而出,科技賦能和數字融合將是一道“必答題”。
答對者繼續生存,答錯滿盤皆輸。
第三,務必革新現有商業模式。
隨著新的1號令出臺,還想憑借一紙評價報告招搖撞騙無異于自尋死路。我們的服務機構必須秉承“以人為本、以服務致勝”的理念,作為安全生產社會化服務機制的重要力量,如何高效高質、精準有效、持續性做好企業風險管理,真正扮演好“治病救人”的企業安全醫生角色,才是我們機構的唯一出路。
同理,我們只有服務好客戶,才能更好地賺客戶的錢,才能賺更多的錢。
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行業的發展浩浩蕩蕩,任何企圖“螳臂當車”者都只是徒增笑耳,未來永遠屬于那些敢于弄臟雙手的人。
與所有安評人共勉!
(THE END)
為全面賦能安全技術服務行業”革命”,鑫安利集團特別推出“鑫”安全城市運營商招募計劃,第一階段只招30名!我們將全方位扶持合作伙伴轉型升級,真正幫助安全技術服務機構實現“多元化盈利”和“可持續性盈利”!讓你多多賺錢,更讓你安心賺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