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農民工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在全國引起廣泛影響,慘劇發生與已實施10年之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不夠完善的診斷程序不無關聯。如今,新修正的職業病防治法已于去年12月31日實施,在新法背景下,勞動者該如何為自己申請職業病診斷?申請過程中該注意哪些問題?記者探訪南通市疾控中心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防制科工作人員——
職業病常識要主動掌握
江西男子游正祥正在為獲得塵肺診斷結果而奔波,其實,與他一樣,還有很多勞動者正在這條路上奔走著。市疾控中心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防制科主任單利玲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市船舶行業蓬勃發展,從業人員不斷增多,其中,長時間與混合粉塵接觸的焊工數量相當可觀,這一情況導致我市進行職業病鑒定的患者中,八成以上為塵肺患者。“塵肺已經成為目前較為普遍的職業病病種。”單主任說。
打開職業病目錄,單主任詳細介紹了職業病的種類。在這張目錄中,職業病被分為:塵肺、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職業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生物因素所致職業病、職業性皮膚病、職業性眼病、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職業性腫瘤和其他職業病10大項。其中,每項職業病都有細分,例如我們熟悉的塵肺包含矽肺、煤工塵肺、電焊工塵肺、鑄工塵肺等等。另外,我們生活中常遇到的中暑、噪聲聾則分別屬于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和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勞動者在申請職業病診斷前,應該對職業病目錄和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所了解,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申請??赏ㄟ^網絡、書籍、期刊了解或向職業病診斷機構咨詢。”單主任提醒大家。在確定自己所患疾病屬于職業病范疇后,勞動者可向職業病診斷機構(市疾控中心)提出職業病診斷申請。
單主任告訴記者,勞動者申請時應盡可能詳盡地向診斷機構陳述自身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及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結果,因肺部其它疾病的X線影像極易掩蓋塵肺病或與塵肺病混淆,申請診斷塵肺者還需進行數月的動態攝片醫學觀察。
“如果提出職業病診斷的是用人單位,這些材料同樣必不可少。”單主任說。
舉證材料須準備齊全
勞動者或者用人單位向職業病診斷機構提出職業病診斷后,診斷機構會通知雙方提供與職業病診斷有關的書面材料。單主任介紹說,職業病診斷不同于臨床診斷,它是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再進行歸因分析及責任認定的過程,雙方都要提供舉證材料,勞動者需要提供既往病史、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臨床就診材料和與職業病診斷有關的其他材料,用人單位除了同樣需要提供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外,還需要提供勞動者的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本單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結果(包括勞動者工作場所)和與勞動者職業病診斷有關的其他材料。
當診斷機構收到雙方材料后,工作人員將進行仔細審核,“按照原來的《職業病防治法》配套法規《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對不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請將不予受理,但新法出臺后,所有的申請都必須受理。”單主任說,“這是新法和舊法的區別之一。”
在勞動者申請職業病診斷后,如果用人單位不提供相關資料或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提供上述材料方面出現異議或爭議,怎么辦?單主任告訴記者,其實,勞動者不必擔心,《職業病防治法》已明確了各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的相應職能和解決途徑。如果用人單位不提供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診斷、鑒定機構會結合勞動者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結果和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參考勞動者的自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供的日常監督檢查信息等,作出職業病診斷、鑒定結論。
記者還了解到,如果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舉證材料上發生分歧,根據新法規定,用人單位如沒有證據否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與病人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職業病診斷機構在作職業病診斷結論時將傾向于勞動者,這也是新法出臺后保護勞動者權益的一項舉措。
維權砝碼要自己添加
盡管根據新的《職業病防治法》,勞動者權益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障,但經過觀察不難發現,由職業病引起的各類糾紛屢見不鮮。在這些糾紛中,有些勞動者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往往處于弱勢。其實,對于勞動者而言,有些“啞巴虧”是完全可以不“吃”的。
根據相關規定,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該按照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并將檢查結果書面告知勞動者。但根據調查發現,很多勞動者并未意識到這些,往往放棄了自身的權利。采訪中,單主任特別提到,職業健康檢查的費用是由用人單位承擔的,無需勞動者負責。
另外,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不應從事其所禁忌的工作,用人單位在職業健康檢查中發現有與所從事的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的勞動者,應當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進行安置。勞動者應該注意的是,根據新《職業病防治法》規定,在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期間,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解除或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單主任說:“這樣,一旦發生糾紛,勞動者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