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氣體,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體產生危害,能夠致人中毒的氣體。常見的有毒氣體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硫化氫、二氧化硫、氯氣 、化學毒氣、光氣 、雙光氣、氰化氫、芥子氣、路易斯毒氣、維克斯毒氣(VX)、沙林(甲氟磷異丙酯)、畢茲毒氣(BZ) 、塔崩(tabun)、梭曼(soman)等。
有毒氣體有神經性麻痹毒氣,呼吸系統麻痹毒氣,肌肉麻痹毒氣三種。
危害與影響
人們在中毒時表現出來的反應,為頭暈,惡心,嘔吐,昏迷,也有一些毒氣使人皮膚潰爛,氣管黏膜潰爛。深中毒狀態為休克,甚至死亡。同時也被用于殺蟲劑,各種藥劑等領域 。
隨著毒氣的發展與運用,在早期被投放于戰場。
歷史上大規模使用毒氣武器,是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首先使用榴彈炮發射毒氣炮彈,當時使用的是催淚瓦斯乙基溴,后來因為材料稀少改為了氯丙酮。
1915年1月31日,德國在Bolimov戰役中首次大量使用了催淚毒氣彈(數千枚毒氣彈被發射到俄軍陣地),但由于當地的天氣,并未產生預期影響。
1915年光氣與氯氣的混合化學武器在實戰中被英軍使用。
1917年芥子氣被引入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沖突中
二戰中,違反海牙國際公約,大規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只有日本,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先后在中國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化學武器1731次,另外在中國國民政府軍政部防毒處的記錄中記載日軍使用毒氣傷害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日軍毒氣戰在中國軍隊(國民政府軍)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為8.5%最高年份達到28.6%(1937)。日軍進行毒氣戰的次數是1937年9次,1938年105次,1939年455次,1940年259次,1941年231次,1942年76次,1943年137次,1944年38次,1945年2次,總計1312次(1945年的數據不完全統計)。1945年5月8日在豆腐屯(音譯)戰斗中日軍進行了在中國的最后一次的毒氣戰。當然上述這些資料并沒有反映出日軍在中國共產黨控制區進行毒氣戰的實情。
現代戰爭中,沒有大規模使用生化武器的范例,只在小規模地區沖突和鎮暴中有催淚彈等武器使用的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