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14日,常熟市某建材有限公司發生一起因吸入鉛煙塵引起慢性中毒的事故。現將中毒事故分析報告如下。
1事故經過
2004年3月7日,該公司因熱浸鍍鋅鋼卷生產線鉛槽有鉛滲漏而進行檢修,由10名作業工人分日夜二班輪流對鉛槽底滲出的鉛用機械方法清理,作業時間每班8h。作業過程中,為了加快清理進度,從2004年3月10日開始,工人改變作業方法,改用氧氣切割的方法清除鉛塊。4d后,作業工人中有4人出現頭暈乏力、周身不適,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等癥狀,立即將患者送往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對癥治療和臨床醫學觀察。
2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
現場調查發現,事故發生作業點的鉛槽深約4m,寬約0.8m的狹窄過道。鍍鋅鋼卷生產線上需鍍鋅的鋼卷,先進入鉛槽進行“鉛浴”,然后,再將鋼卷自動提升至鍍鋅槽完成鍍鋅。作業工人是針對鉛槽底部漏出的鉛進行清理,過道底部作業現場仍殘留著尚未清理完畢的鉛屑、鉛塊。地面上留有4臺用于切割的氧氣風割槍。訊問作業工人在作業時,未采取任何個人防護和局部機械通風措施。對參與作業10名工人作實驗室尿鉛檢測,檢測結果有7名工人尿鉛超過職業限值0.07mg/L。初步判斷這是一起因吸入鉛煙塵引起的慢性中毒,患者轉送職業病診治機構進一步作觀察治療。
3事故分析
本次中毒事故發生系作業工人違反操作規程,擅自使用氧氣風槍切割替代機械挖掘清除鉛塊,導致吸入鉛煙塵,引起鉛吸收中毒。同時,作業工人的職業病防護意識淡漠,在狹小的鉛槽過道內作業,未采取有效的通風排毒措施,未佩帶個人防護面具,亦是發生中毒原因所在。
4討論
鉛是一種銀白略帶藍色的軟金屬,溶點327℃,加熱至400~500℃時,即有大量鉛蒸氣逸出,在空氣中氧化成氧化亞鉛,并凝集為鉛煙。隨著熔鉛溫度升高,還可逐步生成氧化鉛、三氧化鉛、四氧化三鉛。本次中毒事故是作業工人用氧化風槍切割鉛塊,在切割過程中,使空氣中凝集大量的含鉛化合物煙塵,導致作業工人吸入中毒。
鉛熔化過程中遇空氣所產生的鉛化合物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產生以神經、消化、造血系統障礙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次中毒事故中,10名作業工人有7名尿鉛檢測大于職業接觸限值0.07mg/L,其中,有4例患者尿鉛檢測指標達到并超過診斷值0.12mg/L,且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經過綜合分析,可診斷為職業性慢性輕度鉛中毒,其他3例,尿鉛檢測雖然大于0.07mg/L,但無臨床癥狀,可作為觀察對象。
鉛及其他化合物是職業性危害毒物分組中屬II級高度危害毒物。因此,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加強個人防護,防止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1事故經過
2004年3月7日,該公司因熱浸鍍鋅鋼卷生產線鉛槽有鉛滲漏而進行檢修,由10名作業工人分日夜二班輪流對鉛槽底滲出的鉛用機械方法清理,作業時間每班8h。作業過程中,為了加快清理進度,從2004年3月10日開始,工人改變作業方法,改用氧氣切割的方法清除鉛塊。4d后,作業工人中有4人出現頭暈乏力、周身不適,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等癥狀,立即將患者送往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對癥治療和臨床醫學觀察。
2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
現場調查發現,事故發生作業點的鉛槽深約4m,寬約0.8m的狹窄過道。鍍鋅鋼卷生產線上需鍍鋅的鋼卷,先進入鉛槽進行“鉛浴”,然后,再將鋼卷自動提升至鍍鋅槽完成鍍鋅。作業工人是針對鉛槽底部漏出的鉛進行清理,過道底部作業現場仍殘留著尚未清理完畢的鉛屑、鉛塊。地面上留有4臺用于切割的氧氣風割槍。訊問作業工人在作業時,未采取任何個人防護和局部機械通風措施。對參與作業10名工人作實驗室尿鉛檢測,檢測結果有7名工人尿鉛超過職業限值0.07mg/L。初步判斷這是一起因吸入鉛煙塵引起的慢性中毒,患者轉送職業病診治機構進一步作觀察治療。
3事故分析
本次中毒事故發生系作業工人違反操作規程,擅自使用氧氣風槍切割替代機械挖掘清除鉛塊,導致吸入鉛煙塵,引起鉛吸收中毒。同時,作業工人的職業病防護意識淡漠,在狹小的鉛槽過道內作業,未采取有效的通風排毒措施,未佩帶個人防護面具,亦是發生中毒原因所在。
4討論
鉛是一種銀白略帶藍色的軟金屬,溶點327℃,加熱至400~500℃時,即有大量鉛蒸氣逸出,在空氣中氧化成氧化亞鉛,并凝集為鉛煙。隨著熔鉛溫度升高,還可逐步生成氧化鉛、三氧化鉛、四氧化三鉛。本次中毒事故是作業工人用氧化風槍切割鉛塊,在切割過程中,使空氣中凝集大量的含鉛化合物煙塵,導致作業工人吸入中毒。
鉛熔化過程中遇空氣所產生的鉛化合物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產生以神經、消化、造血系統障礙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次中毒事故中,10名作業工人有7名尿鉛檢測大于職業接觸限值0.07mg/L,其中,有4例患者尿鉛檢測指標達到并超過診斷值0.12mg/L,且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經過綜合分析,可診斷為職業性慢性輕度鉛中毒,其他3例,尿鉛檢測雖然大于0.07mg/L,但無臨床癥狀,可作為觀察對象。
鉛及其他化合物是職業性危害毒物分組中屬II級高度危害毒物。因此,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加強個人防護,防止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