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伊春空難終結了中國民航保持了近6年的安全紀錄,用血的教訓再次為民航安全拉響了警鐘。古希臘著名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為防止類似事故再次上演,民航各級部門應痛定思痛、舉一反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全力做好安全工作,確保民航科學發展、持續安全。
安全一直是民航永恒的主題,“安全第一”是民航一以貫之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高度重視民航的安全生產。周恩來總理的重要指示:“保證安全第一,改善服務工作,爭取飛行正常”早已成為民航總體工作的指導方針;胡錦濤總書記奧運期間視察首都機場時的重要講話,更是把確保安全上升到講政治的層面。“安全第一”、“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的觀念,早已深入民航人的內心。民航人也在多年的發展實踐中,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安全經驗:“三到位、三落實、四不放過、五嚴、八該一反對”;提出過很多響亮的口號:“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崗一分鐘、安全六十秒”;形成了Shel、Reason、SMS等安全管理體系,李家祥局長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民航發展實際,更是創造性的提出了“持續安全”的理念。民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驗不可謂不多,規章制度也很健全,為什么我們在安全管理方面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采取了那么多防范措施,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筆者以為:執行力不夠、創新力不足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
民航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任何單位和個人工作中的“短板”,都是安全工作的巨大威脅。經驗告訴我們:往往因為某一個單位,某一個員工,某一個細節發生了安全問題,一下子就將民航多年來辛勤耕耘的成果毀于一旦。中國從來就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絕不缺少各種各樣的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對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人。再健全的規章制度最后也要靠人來落實、來兌現,沒有執行力,再好的目標、宏偉計劃都無從實現。歷史的教訓不斷昭示我們,嚴格遵守各種安全規章制度是民航安全的根本保障,也是實現持續安全的關鍵。
所謂執行力,指的是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操作能力。是把企業戰略、規劃轉化成為效益、成果的關鍵。執行力包含完成任務的意愿,完成任務的能力,完成任務的程度。執行力:對個人而言執行力就是辦事能力;對團隊而言執行力就是戰斗力;對企業而言執行力就是經營能力。執行首先要服從,服從就是沒有任何借口地按指令去執行。服從是執行的第一步,是落實的前提。而執行的意義就在于落實,民航各級領導、各個職能部門、各位安全監督員、崗位操作員,都是執行的主體。縱觀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導致事故的原因,不是沒有制度可依,而是遵章不嚴,有法不依、執行不力所致。違章不一定導致事故,但每一次事故都是由違章造成的。因此,問題的關鍵是這些規程制度沒有得到真正貫徹落實,在執行力方面存在著問題,由于執行不力使許多好的措施辦法流于形式,嚴重地威脅著民航安全生產。
創新力是指人在順利完成以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創建新事物的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潛在的心理品質,是人類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種能力,是一種對現狀的突破力,一種不走尋常路的魄力,一種勇于超越的能力。創新力制約著個人、企業、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個人能否在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企業能否在市場洪流中出類拔萃,社會能否在歷史浪潮中闊步前進,從根本上來講取決于有沒有創新力以及創新力的高低。民航安全工作的目標任務是發展變化著的,抓安全的理念和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也必須隨之發展變化,這就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否則,墨守成規,固步自封,習慣于用駕輕就熟的老法子,搬信手拈來的老套子,走四平八穩的老路子,必然落伍,必然勞民傷財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必然在安全生產上處于捉襟見肘,按下葫蘆起來瓢,疲于奔命當消防隊員的被動狀態。
科技是民航安全的第一推動力,在恐怖主義不斷威脅現代航空業的今天,單靠加強人力早已無法保證民航的安全。通過科技進步,安全創新,不斷升級安全技術,加大最新硬件設施投入來夯實民航安全基礎,不斷提高科技對安全生產的貢獻率。積極推行安全管理體系(SMS)建設和實施,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效能。把開展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工作作為促進安全生產,不斷提高風險防范的大事,列入安全生產管理和運行保障的重要議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危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預防等工作程序,及時捕捉、分析內外部安全風險和差錯信息,制定預防措施,并監控執行情況;把SMS貫穿于開展危險源識別和風險控制的全過程,將SMS管理理念融入到每一個操作崗位,利用SMS體系,加強安全關鍵點的控制,提高風險控制和差錯管理水平,通過體系建設和動態管理,保證安全管理達到持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實現從事后到事前、從開環到閉環、從個人到組織、從局部到系統的安全管理,全面提升民航安全保障能力。
“無危無患則安,無損無傷則全”。那些以文件貫徹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對上級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搞形式,走過場,不注重實效,熱衷于高談闊論、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力的行為做法,嚴重背離了安全工作的初衷,都是執行力不夠的表現。安全生產一定要照章辦事,不可姑息遷就,不搞下不為例。安全管理不能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表里不一,應付上級,應付檢查。盡管民航許多單位都有一整套嚴密的規章制度,但卻僅是把安全法規掛在嘴上、寫在紙上、訂在墻上,就是不能擲地有聲,很好地落實到日常的生產工作中。獎不能讓人眼紅,罰不能令人生畏。即便出了問題,也總是顧慮重重。制度與執行“兩張皮”,久而久之,抓安全工作的激情少了,做安全工作的責任心削弱了,生產一線職工的安全意識也隨之淡薄了。安全生產,自然而然就成為“紙上談兵”。
比制度更稀缺的是執行力,沒有執行力的制度,只能導致制度依賴--制度越來越多,管理越來越復雜,執行力越來越差,效率越來越低,旅客的抱怨越來越多。在民航內,要建立高效率的“執行文化”,把“執行力”作為所有日常行為的最高準則和終極目標的文化。目前執行力不佳的主要原因有:(1)管理層沒有常抓不懈--虎頭蛇尾;(2)管理層出臺制度不夠嚴謹--朝令夕改;(3)制度本身不合理--缺少針對性、可行性;(4)執行的過程過于繁瑣;(5)缺少良好的方法--不會把工作目標分解匯總;(6)缺少科學的監督和考核機制;(7)只有形式上的培訓,沒有實質上的東西;(8)缺少公認的民航企業文化--沒有凝聚力。
民航安全生產的執行力,就是不折不扣地按照要求做好該做的事情,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操作,保證只有“規定動作”,嚴禁“自選動作”。落實民航安全生產責任制,必須要有明確具體的執行人;通過明晰而有力的責任機制,防止工作中的竄位、拖拉和推諉問題的發生。員工是安全工作的執行主體,提高執行力,就是要求我們每位員工都能做到懂規矩、守紀律、負責任,并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要不斷增強全體員工的責任心、使命感,使他們政治上更加合格,思想上更加重視,行動上更加自覺,工作上更加扎實,業務上更加精湛,自覺地想安全、抓安全、保安全,由“要我安全”轉變為“我要安全”,進而發展為“我會安全”,以不折不扣的工作作風推進各項安全工作的落實,全面提升安全執行力。
民航安全生產,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一頭連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安全生產管理,怎樣強調都不為過,抓好民航安全生產,任何時候都不能疏忽。安全責任不落實,隱患排查不認真,安全管理有疏漏,生產運行有問題,這些安全生產的“怪圈”不打破,“痼疾”不去除,“漏洞”不堵住,類似悲劇還將重演。現今民航安全生產形勢十分緊迫,越是這個時候,就越要把安全生產放在首要位置,全面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做到安全管理上不斷創新、制度保證上嚴密有效、技術支撐上堅強有力、監督檢查上嚴格細致、事故處理上嚴肅認真,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抬頭的勢趨,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民航平穩、快速發展。
安全生產,重在預防,而預防的效能本質就是提高制度的執行力,確保各類事故在萌芽狀態得以消除。無數血的事實證明,制度得以執行,措施得以落實,安全事故就是可控的,可以避免的。安全管理,貴在創新。經濟全球化讓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開放的含義之一,就是要以博大的胸懷和睿智的眼光,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經驗并加以創新。在保障航空安全上,世界各國通過艱辛努力,付出沉重代價,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經驗,是全人類的共同文明成果,是保障安全生產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的珍貴資源,它不分國度,不分民族,更不分單位,是用無數鮮血換來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值得中國民航認真學習,比尊嚴更重要的是人的安全,比安全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但愿民航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能從中得到一點點啟示。
民航安全管理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鏈條,每一個單位和個人都是這個鏈條上的具體環節,只有環環相扣、密切協同,才能保障整個鏈條的安全高效運轉。只有所有單位都做好安全,才能保障系統的安全;只有“人人心中有安全,人人肩上擔安全,人人動手抓安全”,才能形成安全合力,才能確保長治久安。越是“風口浪尖”的時候,越要冷靜看待民航安全形勢,全面、客觀、科學分析各種影響因素,深刻剖析、改進有關問題,找準民航安全長效之路,進一步提高執行力、創新力,確保民航持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