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水的來源
(1)地表水——大氣降水滲入或流入,往往是開采地形低洼且埋藏較淺煤層的主要水源,在雨季表現的尤為明顯。
(2)地下水——是流動的,并不斷接受地表水的補給,開采越深水壓越高,裂隙溶洞越大含水越豐富,是井下最直接、最常見的水源。
(3)老空水——過去采過的小煤窯以及礦井廢棄的舊巷道常常會有很多積水。當采掘工作面與它們打透時,很短的時間內會有大量水涌入,來勢兇猛,造成透水事故,破壞性很大。
(4)斷層水——巖層斷裂形成斷層,有的斷層帶內會積存水。斷層還常將不同的含水層連通,有的甚至與地表水相通。當開拓掘進或采煤接近或揭露這樣的斷層時它就會涌出。
煤礦常見的透水通道
(1)開采江、河、湖、海、水庫等地表水影響范圍內的煤層時,因洪水暴發沖破位于低洼地勢的礦井井口圍堤;或者由于矸石、爐灰等堆積場選擇得不合理,雨季被山洪沖動淤塞河道或溝渠,造成洪水位高出攔洪堤壩,于是洪水直接由井口灌入礦井和沖毀建筑物而產生水害。
(2)當井筒在沖擊層或在基巖強含水層中鑿井時,若事先未進行特殊處理就會涌水,特別是砂礫層會出現水沙一齊涌出,嚴重時會造成井壁坍塌、沉陷、井架偏斜。當含水層與地表水有水力聯系時,還會造成河流漏失或斷流。
(3)巷道在頂板風化破碎的煤層中施工,由于支護不當而產生冒頂,或采煤工作面上方防水巖柱不夠,冒落高度和導水裂縫涉及河、湖等地表水體或強含水層,都會造成透水。
(4)巷道直接與斷層另一側強含水層相接觸并為其局部所掩蓋而造成突水。
(5)由于隔水巖柱的抗壓強度抵抗不住靜水壓力和礦山壓力的共同作用,從而引起底板巖石形變需要一定的時間,有時也在巷道掘進過后數月才發生“緩發型”透水。
(6)由石灰巖溶洞塌落所形成的陷落柱內部巖石破壞、膠結不良,往往構成巖溶水大量涌入礦井。
(7)處理不當或封孔質量不佳的鉆孔,在一定水文地質條件下可成為各水體之間或含水層之間聯系的通道。當巷道接近或揭露這些鉆孔時,地表水或地下水便可經鉆孔進入礦井,造成強烈涌水,尤其在有可溶巖的煤田更為嚴重。
(8)巷道接近或遇到老窖、停止排水的舊巷道的集水區時,往往在短時間內涌出大量水,且來勢兇猛,具有很大的破壞性。
礦井發生突水事故時的應急避險
(1)在突水迅猛、水流急速的情況下,現場人員應立即避開出水口和泄水流,躲避到硐室、拐彎巷道或其他安全地點。如情況緊急來不及轉移或躲避,可抓牢棚梁、棚腿或其他固定物體,防止被涌水打倒和沖走。
(2)當老空水涌出,使所在地點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增高時,現場職工應立即佩戴好隔離式自救器。在未確定所在地點空氣成分能否保證人員生命安全時,禁止任何人隨意摘掉自救器的口具和鼻夾,以避免中毒窒息事故發生。
(3)井下發生突水事故后,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不佩戴防護器具的情況下冒險進入災區;否則,不僅達不到搶險救災的目的,反而會造成自身傷亡,擴大事故。
(4)水害事故發生后,現場及附近地點的工作人員在脫離危險后,應在可能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突水的地點、涌水的程度、現場被困人員的情況等并立即報告礦井調度。同時,應利用電話或其他聯絡方式及時向下部水平和其他可能受到威脅區域的人員發出警報通知。
發生突水事故后撤離現場時要注意的事項
(1)撤離前,應當設法將撤退的行動路線和目的地告知礦井領導。
(2)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迅速撤往突水地點以上水平,盡量避免進入突水點附近及下方獨頭巷道。
(3)行進中應靠近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他固定物體,盡量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滾動的矸石和木料撞傷。
(4)當因突水后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指路牌而迷失行進方向,遇險人員應朝著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5)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護人員注意。
(6)撤退巷道如果是豎井,人員需從梯子間上下,這是應保持好次序,不要慌亂和爭搶。行動中手要抓牢,腳要蹬穩,切實注意自己和他人安全。
(7)撤退中,如因冒頂或積水造成巷道堵塞,可尋找其他安全通道撤出。在唯一出口被堵塞無法撤退時,應組織好災區避災,等待救護人員營救,嚴禁盲目潛水等冒險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