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發電廠側電力 市場即將形成。這樣,發電廠作為獨立核算的市場主體,在各方面的地位都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如何降低發電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為企業謀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是每一個發電企業需 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發電廠檢修作為發電廠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努力提高設備可用率和健康水平的同時,降低檢修費用。這就促使大家對現行的檢修管理體制進行 思考,以期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
1 我國檢修管理體制的現狀
近十幾年來,我國電力工業迅猛發展,各種高參數、大容量發電設備已成為我國發電市場的主體,但我國的檢修管理體制并未得到實質性改善。目前,我國實行的仍然是從50年代起就實行的事故檢修和計劃(定期)檢修的檢修管理體制。雖然近年來又推行了“標準化檢修”等工作,但這些只是強化了檢修工藝質量的控制。事故檢修是在發電設備發生事故后的一種恢復性檢修,采用修理、部分更換或全部更換的手段,以恢復設備安全運行為目的;定期檢修是一種預防性檢修,它最初是根據制造廠家推薦的檢修周期進行設備的定期檢修,這一周期一旦確定就不再改變。檢修項目一般是根據有關標準確定的標準項目,停機前已知的設備缺陷而確定的特殊項目,以及為提高機組安全、經濟運行水平而確定的技術改造項目組成。設備的定期檢修,主要是希望通過解體發現設備潛在的故障,以保證機組在檢修后能安全運行一段時間。
現行檢修管理體制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 一般來說,發電設備在投產初期和壽命末期的故障率較大,中間要經過一個較可靠的穩定期,并且在各個階段的故障特點也不相同,但在現行檢修管理體制下確定的大修標準項目 和檢修周期卻一成不變。這樣,在故障率高的階段就降低了設備的可靠性和可利用率,在設備的穩定運行階段就造成了檢修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浪費。
2) 發電廠鍋爐、汽機、電氣及公用系統設備,各有自身的特點,設備的故障和損壞周期也各不相同,而單元制發電機組大修又同時進行。這樣,如果大修周期過短,就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如果大修周期過長,又會造成設備的故障率增高和可用率的降低。
3) 不必要的或保守的預防性檢修過多。例如:200 MW發電機組在每年運行5000~ 6000 h 時,所定的大修周期為3年;在運行小時數降至3000 h左右時,其大修周期仍為3年。很明顯,這樣所定的大修周期明顯保守,同時也是檢修費用的浪費。
4) 檢修項目的制訂缺乏科學性。在現行檢修管理體制下,各發電廠在制訂檢修項目時,根本沒有建立在對設備故障周期的研究和對設備工況檢測后定量分析的基礎上,而是機械地照 搬有關標準,希望在設備解體后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該修的設備沒有修到,又有一些設備修后運行工況反而更差。
5) 制訂檢修項目缺乏充分的安全、經濟性評價。在制訂檢修項目前,由于監測設備的落后和不完善,造成了對設備的健康狀態不能充分了解;另外,在現行電力體制下,發電廠并非經濟實體,因此,在制訂檢修項目時,人們很少將經濟性放在一個突出的位置來考慮。
2 國際上檢修管理體制的發展現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世界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在提高檢修效率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他們認為,設備在檢修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有:① 設備薄弱環節的評價;② 還存在多少能進一步改進檢修工作的潛力;③ 檢修工作改進措施的成本分析;④ 檢查和檢修間隔的優化;⑤ 換用備件的優化; ⑥ 資料流通的優化;⑦ 檢修管理過程的優化。為此,他們使用的提高檢修效率的措施有: ① 狀態檢修(CBM);② 以可靠性為中心的檢修(RCM);③ 整個壽命周期的成本策略(TCL); ④ 全員檢修(TPM);⑤ 瘦型檢修(LM)等。實踐證明,要提高檢修工作效率就必須做到:① 盡量按設備的狀態進行檢修;② 從設備的可靠性出發進行檢修;③ 通過檢修使設備在整個 壽命持續時間內的生產成本降至最低;④ 取消運行與檢修的界限,使全體員工關心并能參加檢修工作。
總的來說,他們都認為目前電廠檢修安排與計劃都必須改進。關鍵是必須做到該修才修。不管是采用什么方法,這些方法的基本出發點都是通過對設備故障率、試驗數據、壽命評估, 以及大量的監測系統的數據分析,根據各類設備的具體情況,較科學地制訂出設備的檢修計劃,采用故障檢修(CM)、定期檢修(PM)、狀態檢修(PDM)和主動檢修(PAM)等方法的結合,優 化檢修方式,以期達到提高設備可用率,延長檢修間隔,減少設備解體次數的目的。
3 對我國現行檢修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國民經濟先行官的電力工業迅猛發展,高參數、大容量發電設備已成為我國發電設備的主體。這些設備有國產的,也有引進的;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也有技術相對落后的。隨著“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改革方案的全面推行,發電廠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競爭實體,為了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強烈要求發電廠檢修管理體制的改革。
3.1 現階段我國電力檢修管理體制改革的有利條件
1) 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高參數、大容量機組的運行經驗,對設備的故障規律和故障周期有了較清楚的認識,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2) 監測技術和系統分析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能夠對設備狀態進行有效的監測和分析。振動監測技術、潤滑油分析、聲光泄漏檢修、熱像儀、光纖檢查、示蹤元素、超聲檢驗、顆粒分析、蠕變監控、動態X射線測量、應力/應變與力矩測量、色譜檢查、管道外表面測流量等技術的發展,加之各種系統的微機分析專家系統,能夠對設備狀態進行有效的監控,并對設備的工況進行客觀、科學的判定。
3) 人員技術水平的提高,使我國推行先進的狀態檢修管理體制成為可能。經過多年的培養,在我國電力系統有一支技術水平較高的技術人員群體,他們有能力完成從設備監測、分析、判定的全過程工作,為我國電力檢修管理體制的改革作好了人才準備。
3.2 對我國現階段檢修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我國的電力檢修管理體制改革應本著“因地制宜,引進消化,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方針進行。由于每一個發電廠都有各自的特點,這就要求不能一擁而上,而是應該根據各個電廠自身的特點,制訂推行設備狀態檢修的進度,有針對性地先完善一些輔助系統的監測和專家分析系統,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廣到主要設備上。這樣循序漸進地完成我國現行檢修管理體制向狀態檢修管理體制的過渡。爭取用3~5年的時間,使我國的檢 修管理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