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電力局,浙江 嘉興 314001)
嘉興電網建設及改造綜合自動化變電站的工作發展較快,到2002年11月,網內所有110 kV及以下變電站、3座220 kV變電站實現無人值班,其它5座220 kV變電站也正在進行綜合自動化改造。毋庸置疑,變電站實行無人值班,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設備質量的改進及科技水平的發展。但任何新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一些與實際情況相沖突的地方,需要在改進中不斷完善。筆者長期工作在調度運行的第一線,對無人值班模式在運行中存在的一些影響安全生產的問題提些看法。
1 調度員角色錯位
在部分單位,規定單一的操作,例如拉、合開關,由調度員在調度端計算機上直接遙控操作。筆者認為,這是最大的安全隱患。 眾所周知,調度是電網運行的一個重要指揮部門,負責領導電網內發、輸、變、配電設備的運行、操作和事故處理,其工作重點是保證電網的安全、經濟、穩定、可靠運行。故其思維、培訓等等都是從如何行使指揮權,如何保證安全調度出發的,調度的一系列規章制度、資料等也是圍繞調度工作的特點制定的。一個人的精力、專業總有一定的限制,一人行二事勢必要引起差錯。一旦有差錯,那結果就是事故,沒有重來的機會。筆者認為,調度員與操作人員要嚴格分開,調度員不得行使操作人員的角色。
2 發令模式不統一
變電站實行無人值班,發令模式是一個重要問題。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式:
(1) 預令到集控站,正令到操作現場,即調度員可以與現場人員聯系,如圖1所示。
(2) 預令、正令全部到集控站,即調度員只與集控站人員聯系,如圖2所示。
這兩種模式孰優孰劣,爭論較大,在實際運行中也是并存的局面。但從調度員的觀點來看,第一種操作模式更有利于安全。從上面的圖示來分析,首先,第一種模式不改變原有的聯系方式,有利于調度員與操作人員的適應。而第二種模式,在給集控站值長的命令中,必須指明操作地點,即要采用三重命名。在操作量大,特別是某線路兩端均屬集控站管轄的情況下,很容易混淆操作地點。其次,第二種模式,增加了一道轉發令過程,易引起誤傳,且集控站值長對系統不知曉,無法辨別命令的正確性。第三,在遇到異常、事故等情況時,匯報、處理均要經過集控站轉接,影響了處理速度。
圖1 無人值班變電站發令模式之一 (略)
圖2 無人值班變電站發令模式之二
但第一種模式存在的缺點是集控站值長無法掌握所轄變電站的設備變動及健康狀況。筆者認為,只要在第一種模式的基礎上增加操作現場與集控站的聯系一道工作,就能解決,如圖3所示。
圖3 建議采用的發令模式
3 運行方式無法及時核對
與現場核對設備運行方式,是保證安全調度的一項重要工作。但由于變電站實行無人值班,調度員往往遇到無法及時核對的情況,特別是二次設備,因為集控站人員對設備運行方式也是憑記憶。派操作人員趕現場的話,失去了時效性,且浪費人力、物力。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可從兩方面入手解決:一是集控中心、調度臺建立無人值班站設備(包括二次)運行方式明細表,每次操作完畢都要及時更改,且把更改明細表一項任務填入操作票,跟操作任務一樣對待。集控站的明細表可由操作人員在遠方修改,也可接到操作人員方式匯報后自己修改。這樣,調度員需要核對設備狀態時,就可將自己掌握的設備運行狀態明細表與集控中心核對;二是增加監視設備,能保證集控站人員在遠方可靠地看到變電站的一、二次設備。
4 操作及事故處理速度受影響
由于考慮到效益,操作人員配備一般較少,如果遇到大型操作,就出現一套操作班子來回跑的局面,而且由于趕操作進度,操作人員很容易在匆忙中引起誤操作。調度員由于考慮到操作速度及操作人員的路線,往往也要跳項操作,這對安全是一個重大威脅。如果發生事故,由于操作人員無法及時趕到現場,往往會影響到處理速度,無法盡快恢復對停電用戶的供電。
因此, 筆者認為,目前操作人員的配備力量可適當加強,而不應過快地精簡。系統有大型操作時,可組織幾個操作班,以加快操作速度,保證檢修工作的按時進行。但遇到惡劣氣候或者有重要保供電任務時,重要變電站及接線薄弱變電站應進行臨時值班,以確保事故時的及時處理。
5 運行人員得不到及時培訓
科技的發展,對運行人員的業務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雖然無人值班站已全面推廣,但對運行人員的培訓明顯滯后。再加上設備,特別是二次設備在選型上的嚴重不統一,更增加了運行人員工作的壓力。造成的局面就是不管什么信號、異常變電運行人員不加分析就匯報調度員,而調度員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也只能不加分析地匯報專業人員。由于自身知識的缺乏,嚴重影響了運行人員潛力的發揮。所以,筆者認為在對專業人員進行培訓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運行人員的培訓,但培訓的側重點可不同。另外,物資等部門應根據各種設備的運行情況,總結出幾種優先選用的設備,并盡量做到在設備選用上的統一,以減輕運行人員的壓力,保證運行安全。
以上幾點, 是筆者根據工作中遇到的實際難題而總結的,只要我們正視無人值班運行出現的各種問題, 積極改進,就一定能使這一運行模式既滿足提高企業效益的要求,又能進一步促進安全生產,適應社會對用電可靠性要求日益增高的形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