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安全文明施工的重點是安全控制,項目安全控制是指項目經理對施工項目安全生產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監控的一系列活動,從而保證施工中的人身安全、設備安全、結構安全、則產安全和適宜的施工環境。
確保安全目標實現的前提是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樹立“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思想,項目經理部應建立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生產責任制。專職(兼職)安全員應持證上崗,保證項目安全目標的實現。項目經理是項目安全生產的總負責人。
實行分包的項目,安全控制應由總承包人全面負責,分包人向總承包人負責,并服從總承包人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
安全生產責任制應根據“管生產必須管安全”、“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原則,明確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和各類人員在施工生產活動中應負的安全責任。這些人員包括:項目經理、項目技術負責人、安全員、施工員、作業隊長、班組長、操作工人、分包人等。
構成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多種多樣,但事故系統涉及4個要素,通常稱“4M”要素,即:人(Men)——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機(Machine)——機的不安全狀態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環境(Medium)——生產環境的不良影響人的行為和對機械設備產生不良的作用,因此是構成事故的重要因素;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是事故發生的間接因素,但是很重要,因為管理對人、機、環境都會產生作用和影響。
從事故發生的過程看,要想不發生事故,只有針對事故構成的4M要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消除潛在的危險因素(物的不安全狀態),并使人不發生誤判斷、誤操作(人的不安全行為),要制訂各項制度、進行安全教育、開展安全檢查、編制安全措施計劃等,把事故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是施工安全動態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施工項目安全控制的重點。
一、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
大部分工傷事故都是現場作業過程中發生的,施工現場作業是人、物、環境的直接交叉點,在施工過程中人起著主導作用。直接從事施工操作的人,隨時隨地活動于危險因素的范圍之中,隨時受到自身行為失誤和危險狀態的威脅和傷害。人為因素導致的事故占95%以上。人的行為是可控的又是難控的,人員安全管理是安全生產管理的重點、難點。因此,對施工現場的人和環境系統的可靠性,必須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分析、判斷、調整,強化動態中的安全管理活動。
人員作業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控制作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和如何保證作業過程的合理與規范。由于人的行為是由心理控制的,因此,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應從調節人的心理狀態,激勵人的安全行為和加強管理等方而入手。
1、安全心理調適法。
心理品質包括一個人的感知感覺、思維、注意力、行為的協調連貫、反射、建立、反應能力等。這些素質都可通過教育培養得到提高。所以在培養人的全過程中,通過教育、職業訓練、作風培養、體育鍛煉、文化娛樂活動做好心理狀態的轉化工作。
安全生產管理中應引導員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遇到順心的事,要樂而自持,不能忘乎所以;遇到不順心的事,要不為逆境所困,丟得開、放得下,及時解脫。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具有充沛的精力,旺盛的斗志,才能減少工作中的失誤,保證安全生產。
2、獎懲控制法。
精神激勵是重要的激勵手段,它通過滿足員工的精神需求,在較高的層次上調動員工的安全生產積極性。企業的安全生產涉及到每個人,要搞好安全生產也只有依靠大家。讓員工參與各種安全活動過程,尊重他們,信任他們,讓他們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參與決策,吸收他們中的正確意見。通過參與,形成員工對安全生產的歸屬感、認同感,完成“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最終到“我會安全”的質的轉變。
強化勞動安全政策和規定及對違規者進行紀律懲處,是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人員應當遵守安全施工的強制性標準、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正確使用安全防護用具,施工機械設備等。作業人員不服從管理,違規冒險作業造成嚴重后果的,應按照相關法規追究責任。
利用紀律的約束力,要求作業人員嚴格按照各種規章制度進行作業,杜絕違章指揮、違反勞動紀律的現象發生。紀律措施是預防性,目的是為了提高員工遵守安全法規的自覺性,杜絕或減少違規行為,重點都是防范。
對安全生產的好人好事進行獎勵可采取評先進、發獎金、樹立榜樣等。對違紀者的懲罰,可采取罰款、通報批評、警告等,獎勵或懲罰應按公平、公正、公開、從嚴的原則進行處理。
3、管理控制法。
管理控制可采取政策規范的控制、安全生產權力的控制、團體壓力作用等。
在施工活動過程中,項目部必須依法加強對建筑安全的管理,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傷亡和其他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政策與法規則是實施控制的重要方式,強調安全生產法規的宣傳教育,使得人人知法規,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那些由于不懂法規而導致的不安全行為。要利用政策規范的作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就必須貫徹落實國家和各級政府有關安全的方針、政策、規章,建立、完善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規章制度,并加強監督檢查,嚴格執行。
安全生產控制是依靠安全生產機構的權威,運用命令、規定、指示、條例等手段,直接對管理對象實行控制管理。必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并合理劃定不同層次安全管理職位的權力和責任。在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時,應考慮每個人合適的控制跨度,以確保每個管理者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作業人員的作業過程進行監控。還可通過信息溝通等渠道,使管理者知道在自己負責管理范圍內的工作進展情況,人員的行為和態度,以及與安全生產目標相脫離的偏差,從而確保對自己負責范圍內的控制。
團體影響力控制可以促進團隊思想一致、行為一致,避免分裂,使團體作為整體能充分發揮作用,有利于安全生產目標的完成。發揮團體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有利于改變人的不安全行為,使人的行為趨于安全生產對安全行為的期望,這種期望的作用往往大于規章制度和領導者的個人期望。在項目部中應營造一種安全氛圍,引導廣大員工樹立正確的安全價值觀,自覺遵守安全操作規程,使安全要求轉化為大家的行為準則。做到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實現“三無”目標:個人無違章,崗位無隱患,班組無事故。
二、控制物的不安全狀態
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釋放引起事故的狀態,稱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在生產過程中,所有物的不安全狀態,都與人的不安全行為有關。物的不安全狀態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質和人的決策水平。
生產系統是“人、機、環境”系統,系統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故障都可引發故障。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施工現場使用的設備也越來越多,因此消除設備(機械、設備、裝置、工具、物料等)的不安全狀態是確保生產系統的物質基礎。
1、設備的本質安全化。
本質安全是指操作失誤和設備出現故障時,設備能自動發現并自動將其消除,從而確保人身和設備的安全。
本質安全要求對“人、機、環境”系統作出完善的安全設計,使系統中物的安全性能和質量達到本質安全程度。本質安全化是建立在以物為中心的事故預防技術的理念之上,強調先進技術手段和物質條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針對生產中物的不安全狀態的形成與發展.在進行施工設計、工藝安排、施工組織與具體操作,新材料、新設備的推廣應用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正確判斷物的具體不安全狀態,控制其發展,保持物的良好狀態和技術性能,對預防和消除事故,保障安全生產有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