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以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各項大型基礎建設隨著經濟穩步的發展而開展,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建筑業從谷底復蘇,但同時也帶出了建筑業職業安全健康問題。由于建筑業的急劇發展,趕工期情況也在所難免。因此,澳門特區的建筑業職業安全健康面臨極大的考驗。
一、澳門的建筑業工作意外情況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統計資料顯示,在2002年建筑業谷底的時期,從事建筑業的人口約有1.5萬人。而2005年的首季度,澳門從事建筑業的人口已增至約有2萬人。預計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澳門從事建筑業的人口,將出現成倍增加的情況,估計將達到4萬人。
根據以往各個國家的經驗,建筑業的蓬勃發展,必然帶來工傷人數的上升。根據統計,從1998至2002年間,澳門建筑業的工傷千人率保持在19.9人至22.7人之間。而在2003年及2004年工傷千人率分別升至31.8人及40.9人。
二、預防建筑工地意外的措施
為面對當前的考驗,勞工事務局已于2002年開始采取措施,務求把建筑業的工作意外率降至最低。
1. 加強建筑工地的監督及巡查
為配合當前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并將建筑業工作意外率減到最低,從2002年開始,由勞動事務局工作衛生暨安全廳的技術人員及勞工事務稽查廳的稽查人員聯合組成巡查隊伍,對大型的公營設施及私營建筑項目工程,進行定期性的巡查。從2003年4月到2005年6月30日,共對上述建筑工地進行了382次職業安全健康巡查,就有關違規情況進行了88次實況筆錄。在加強了對上述建筑工地安全的監督工作之后,其安全狀況及工人的安全意識都有了提高,這證明了行動已獲得初步成效。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暨就業局于2004年8月25日重組后易名為勞工事務局,為更有效監督有關職業安全健康方面的法律或規定的遵守情況,實施了跨部門的監督方式。首先由職業安全健康廳(前為工作衛生暨安全廳)轄下預防危害處專門執行對各大小建筑工地進行教育與指導性的工作。從2004年8月25日到2005年6月30日,共對334個建筑工地進行了1 160次職業安全健康巡查,提出了1 164項改善建議。預防危害處人員貫徹以“教育”為綱、“指導”為本的原則,在每次巡查后,技術人員都給予建筑工地適當期限進行改善。但當期滿后,承建商或雇主仍未進行改善或當工作場所出現高危情況時,預防危害處人員便會按規定向勞動監察廳(前為勞工事務稽查廳)做出及時通報。當接到職業安全健康廳的通報后,勞動監察廳會以法規賦予的職權,提起有關程序,并就該程序編制筆錄,以消除工作場所中職業安全健康方面的危害。對故意違法者,勞工事務局會以堅決、理性及謹慎的態度進行懲處。從2004年8月25日到2005年6月30日,共有8個建筑工地個案通報勞動監察廳,依法進行罰款。
此外,為了確保違法行為得以糾正,讓工人有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與條件,凡違規行為對工人或第三人的健康、生命或身體完整性帶來嚴重危險的,勞工事務局局長要通過有依據的批示,命令中止與該危險有關的工作。從2003年4月到2005年6月30日,共有5個建筑工地因存在嚴重危險的情況而被勞工事務局局長命令中止與該危險有關的工作,直至經勞動監察廳人員審查并認為已彌補缺陷后,工作才可以重新開始。
2. 著力推行建筑工地的職業安全健康教育及培訓
(1)建筑業職安卡課程
為推動實行職業安全健康持證上崗的制度,勞工事務局與澳門5個建筑業團體于2002年4月開始合辦建筑業職安卡課程。該課程為“基本安全入門訓練”,目的在于讓工人在進入建筑工地之前先獲得一些基本的安全訓練。建筑業職安卡課程內容包括:《澳門建筑工地之安全法例》《建筑工地工作基本安全概念》《預防工作意外及施工安全項目》《認識個人保護設備及實習使用》。
整個課程課時為6小時,學員考試合格后,可獲得為期5年的建筑業職安卡。5年后,經重溫課程及考試合格后,學員將繼續獲發相同年期的建筑業職安卡。從2002年4月到2005年6月30日,勞工事務局共發出7 400張建筑業職安卡。
此外,為有效地監管外地建筑業技術工人的職業安全健康意識,澳門特區政府特別在批文中規定,所有從香港輸入的建筑業技術工人,必須持有由香港勞工處認可的發卡機構所發出的“平安咭”。而內地建筑業工人在獲準來澳門工作后,其雇主或承造商必須按勞工事務局提供的建筑業職安卡的內容提供培訓,經勞工事務局派員考核后,合格的內地建筑業工人方能獲得勞工事務局發放的建筑業職安卡。此舉確保了從事建筑業的本地工人及輸入工人對建筑工地的職業安全健康情況、危害及預防方法有基本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