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為實現公司的安全生產,做到事前預防,達到消除減少危害、控制預防的目的。識別生產中的所有常規和非常規活動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產現場使用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加強管理和個體防護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財產的傷害和工作環境破壞。結合公司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2、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安全生產風險辨識額評價評價管理工作。
3、危險源辨識
(1)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可分為直觀經驗法和系統安全分析方法兩大類.
(2)常見危險、危害因素為易燃易爆物質、腐蝕和腐蝕性物質、生產性毒物、生產性粉塵、噪聲、振動、輻射、高低溫、采光與照明等.
(3)危險、危害因素的識別要全面、有序地進行,禁止漏項,按規定以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及運輸、建筑物、生產工藝過程、生產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管理措施等順序和方面進行.
(4)重大危險源辨識申報登記工作須按國家標準《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 一2009)進行.
4、評價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
工作危害分析法:從作業活動清單選定一項作業活動,將作業活動分解為若干個相連的工作步驟,識別每個工作步驟的潛在危害因素,然后通過風險評價,判定風險等級,制定控制措施。該方法是針對作業活動而進行的評價。
(2)安全檢查表分析法
安全檢查表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法是一種經驗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員針對分析的對象列出一些項目,識別與一般工藝設備和操作有關已知類型的危害、設計缺陷以及事故隱患,查出各層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確定檢查項目。再以提問的方式把檢查項目按系統的組成順序編制成表,以便進行檢查或評審。安全檢查表分析可用于對物質、設備、工藝、作業場所或操作規程的分析。
5、評價時機
常規活動每年一次,非常規活動開始之前.
6、評價準則
采用風險度R=可能性L×后果嚴重性S 的評價法,具體評價準則規定為: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判斷準則
等級 |
標準 |
5 |
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或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 |
4 |
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發生過任何監測,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或危害常發生或在預期情況下發生。 |
3 |
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或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或過去曾經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或在異常情況下類似事故或事件。 |
2 |
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或過去偶爾發生事故或事件。 |
1 |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 |
事件后果嚴重性S判別準則
等級 |
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 |
人員 |
財產損失 /萬元 |
停工 |
公司形象 |
5 |
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 |
死亡 |
>50 |
部分裝置(>2套)或設備停工 |
重大國際國內影響 |
4 |
潛在違反法規和標準 |
喪失勞動能力 |
>25 |
2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停工 |
行業內、省內影響 |
3 |
不符合上級公司或行業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等 |
截肢、骨折、聽力喪失、慢性病 |
>10 |
1套裝置停工或設備 |
地區影響 |
2 |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規定 |
輕微受傷、間歇不服 |
<10 |
受影響不大,幾乎不停工 |
公司及周邊范圍 |
1 |
完全符合 |
無傷亡 |
無損失 |
沒有停工 |
形象沒有受損 |
風險等級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R
風險度 |
等級 |
應采取的行動/控制措施 |
實施期限 |
20-25 |
巨大風險 |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 |
立刻 |
15-16 |
重大風險 |
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估 |
立即或近期整改 |
9-12 |
中等 |
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 |
2年內治理 |
4-8 |
可接受 |
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定期檢查 |
有條件、有經費 時治理 |
< 4 |
輕微或可忽略的風險 |
無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記錄 ? |
? |
7、評價組織
評價活動是由安全生產領導小組進行評價
公司的各級管理人員應參與風險評價工作,崗位員工要積極輔助風險評價和參與風險控制工作。
8、其它要求
根據評價結果,確定重大風險,并制定落實風險控制措施。
評價出的重大隱患項目,應建立檔案和整改計劃。
風險評價的結果由各部門組織從業人員學習,掌握崗位和作業中存在的風險和控制措施。
按照實際情況不斷完善風險評價的內容。
9、附則
8.1? 本制度自批準之日起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