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傷害”活動的開展,是20世紀80年代率先在我國冶金系統進行的。這項活動是一項群眾性的安全自保、互保、專保、共保活動。這項活動的開展,在實踐中已得到驗證,為降低傷亡事故的發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所謂“三不傷害”是指“我不傷害自己,我不傷害他人,我不被他人傷害”。意義如下。
①三不傷害”的提出,絕非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外延非常廣泛的安全管理新形式。“三不傷害”活動是以人的安全行為為對象,以自我為主線,以崗位工作程序化、行動規范化、操作標準化為主要內容,以無事故或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為目標,在生產中規范“我、你、他”的關系,從系統工程觀點出發,引入系統分析的方法,采取科學程序,引導每個職工從整個空間范圍著眼,對我的崗位,我的工作任務,我所操作和使用的機器、工具、設備等,即從人、機、料、法、環、信息、管理等各種要素入手,去分析辨別各種致害因素。
②開展“三不傷害”活動,是深化安全目標管理的完善和補充。近年來許多企業都實行安全生產目標管理,按照要求,企業的安全總目標確定之后,需要層層展開,逐級分解,直至每個職工,從而使個人目標同各級組織的目標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目標連續體系。但從某些企業實際運行狀況來看,與要求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其主要表現是:企業的總目標制定后,有的只分解到車間一級,好的也不過分解到工段、班組,至于如何確定職工個人的具體目標,往往既無實質性內容也無直觀的展開形式和實施措施,因而在推行總目標中存在斷層的現象。現代能級管理原理提示,任何一種穩定的管理結構都應是呈正三角形的,其最上層是決策層,最下層是操作層,不同層次標志著不同的能級,能級不同目標也不同。操作層既是從事生產活動和完成各項任務的基礎能級,也是確保上一級目標實現的措施與保證。開展“三不傷害”活動,“我不傷害自己,我不傷害他人,我不被他人傷害”這3句話,既是“三不傷害”活動的中心內容,又是廣大職工參與活動追求的個人目標。顯然,“三不傷害”的內容實質同推行安全生產目標管理提出的個人目標是一致的。只要在生產活動中每個成員都能堅持執行“三不傷害”,那么企業實現總的安全生產管理目標也就有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③開展“三不傷害”對培養職工安全道德修養,加強文明建設產生積極影響。大工業生產中,強調人與人、崗位與崗位、工種與工種、上道工序與下道工序之間的緊密協作、相互配合,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時候產生絲毫麻痹和閃失,對化工、冶金、水泥等一條龍的生產作業更是如此。然而,由于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一度削弱,造成部分職工集體主義觀念淡化了,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團結合作、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丟了不少,使安全生產工作深受其害,這也是近年來事故多發的一種社會原因。從“三不傷害”活動的開展,引發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觀念,不僅說明“三不傷害”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也揭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企業人際關系與安全精神道德的深刻內涵。“三不傷害”既是《安全生產法》付諸每個職工應盡的義務和職責,又是企業職工精神風貌和安全道德規范的自我延伸與完善,它把“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集體主義、自覺遵章守紀、主動維護生產與生產秩序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社會的風尚,這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三個代表”是相一致的,應該大力提倡。
④開展“三不傷害”活動,為推行安全自主管理開拓了一條新路。安全欲望人皆有之,在一個企業里安全生產是大事,企業是由職工組成的,當然也是職工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辦,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才能管嚴、管細、管精、管好、管出成效。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眾多企業在這個關鍵環節上沒有理順關系,產生了少數人干、多數人看、其他部門不沾邊的管理弊端。盡管帶有限制性的各種安全規章制度、措施,辦法定了不少,但因缺少有效的形式作媒介,往往效果并不明顯,這樣的教訓可能不少企業甚至可以說每個企業都有程度不同的體驗。開展“三不傷害”活動,首先,言簡意賅、情真意切,既有吸引力又有親切感,容易使職工思想上產生共鳴,并在心靈深處扎根。其次,在活動方式上較好地運用了動力原理,不再單純地把廣大職工視為安全管理的對象,而是當作安全管理的動力。同時,注意發揮群體優勢和潛力,尊重廣大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并致力于挖掘蘊藏在職工群眾中的安全智慧以及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的安全生產經驗,調動廣大職工自覺參與的積極性和自主管理的責任感。再次,在活動形式上,不單靠行政指令,而是以激勵的形式作為強化手段,通過自我教育使人人自覺進入角色,結合個人崗位實際對生產工藝、機械設備、作業環境、操作行為等開展系統分析,自定預防措施、落實自我保護、實行自我控制。這種人以自主管安全的形式,有利于變每個群體成員既當操作者又當安全管理者,從而促進安全管理與生產活動同步運行。
總之,“三不傷害”活動的開展,一有明顯的自主性,二有普遍的群眾性,三有嚴謹的科學性,在班組安全建設中應當大力開展、大力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