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望、聞、問、切”診斷法,為我國的中醫診斷奠定了科學的診療基礎。正如給病人看病一樣,今天的安全生產檢查,是在給企業“看病”。正確運用“望、聞、問、切”,對于深入、準確排查事故隱患,“對癥下藥”提升企業安全生產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望”主要是通過人的視覺來觀看。直觀、表面的看,可以掌握企業面上的安全狀況,對企業的安全生產現狀有一個大致的判斷;深入查看企業的安全生產臺賬資料,可以了解企業平時安全生產工作開展情況;通過觀看一些儀表、儀器的現實數據,對照工藝參數,可以判定有無異常;仔細觀察設施、設備運行情況,可以掌握企業一線安全管理情況;專業地觀察,可以通過設備、設施及介質顏色、形體情況,對照檢查實地現場情況,可以判斷有無異常情況,比如說介質的顏色加重、本來無色成了有色,產品三態(固態、液態、氣態)情況或者顆粒大小、粉塵粗細等,設施、設備有無變形、變色等等。
“聞”是通過人的聽覺和嗅覺來感知。聽覺來感知聲音的大小、強弱,機械設備是否有敲擊聲,是否有蒸汽、介質、氣體等泄漏的聲音;嗅覺是通過人的鼻子辨別氣味,食品、機械與化工等行業生產中的介質大多是有氣味的,一旦有滴、漏、跑、冒,現場介質濃度會迅速升高,氣味也會比較濃重。還有電器設備,一旦過載、超負荷、短路等會發熱,產生刺鼻的塑料氣味,也可以由此判斷電器設備的運行情況。
“問”就是詢問相關人員對安全方面的掌握情況。一要問安全管理人員對相關知識、管理要求是否掌握,是否落實,平時的安全管理與臺賬資料體現是否一致;二要問崗位操作人員對安全知識、安全技能是否掌握,特別是安全操作規程是否規范執行,對企業安全管理的要求是否了解;三要問作業時是否有異常、不調協之處。問相鄰工序的操作人員是否有異常,是否需要對自己分管的設備設施進行手動調節,對在現場不可觀察到壓力、流量、溫度等工藝計量數據,則要經常詢問在崗操作人員,掌握在不在偏離工藝參數的范圍內。
“切”是用肢體去感觸。在安全檢查中,就是要用安全檢查器具去測量。如對風速、溫度、濕度的測量,對距離、光照、熱度的測量,對濃度、音量、時間、強度的測量等等。當然,在測量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好安全防護。
通過“四診法”綜合檢查,可以得到對安全生產情況的綜合資料,便于我們發現各類隱患,為下一步的整改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