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垃圾會對土壤、水、大氣等造成各種直接污染與間接污染。與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相比,工業垃圾對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的破壞與危害更大,也是垃圾危害的重點污染源。
工業生產過程中不同行業產生的垃圾會造成不同種類的污染,如化工、電鍍、印染、石油、制藥、農藥、化肥、機械等行業會造成13種重金屬和超過300多種有機揮發物污染。
工業垃圾的污染源密集分布在各級各類工業產業園中。據統計,目前全國國家級的經濟開發區約218個,省級以上的工業園區1568個,尤其以東部發達省份居多。全國各地的工業產業園還包括數以萬計的市級、縣級和鄉鎮工業園區、集中區、工業片區。隨著我國工業園區數量增加、園區規劃不斷完善,污染企業逐漸集中在園區內,污染控制的重點逐步向園區轉移。
2014年,我國發布的建國以來第一個全國性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達到16.1%。在調查的重污染企業用地和工業廢棄地點位中,超標率分別高達36.3%和34.9%。在調查的工業園區中,超標點位占29.4%。其中,金屬冶煉類工業園區及其周邊土壤主要污染物為鎘、鉛、銅、砷和鋅,化工類園區及周邊土壤的主要污染物為多環芳烴。這些污染物通過粉塵、水源、空氣等進入人體,危害著工業產業園內工作人員以及周邊居民健康。工業垃圾對土壤的污染可能成為工業產業園的重大環境安全隱患。與空氣和水相比,工業垃圾對土壤造成的污染更隱蔽、更長久,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也更大,也更難發現和治理。
因此,筆者認為,加強垃圾無害化處理,要重點構建工業垃圾對土壤污染的防管控體系。加大對土壤環境質量的監管力度,最大限度減少工業垃圾帶來的土壤環境污染事故并減輕由此導致的經濟損失和人身傷害,要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工業產業園中工業垃圾對土壤污染的防管控管理規范及評估制度,明確產業園業主、園內企業、第三方機構以及環境監管部門的四方分工機制,形成“業主防、企業管、第三方控、監管部門查”的協作體制,明確工業產業園為主體,把監管零散的單一企業嘗試轉變為監管片區,形成工業片區“群防共治”合力,對工業垃圾的污染源進行追蹤。
在工業產業園內對工業垃圾現狀進行調查,并開展區域工業垃圾儲存、堆放所造成的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質量變化調查,針對園內高風險企業設置監測點進行長期監測。建立工業產業園及監測點企業的土壤及地下水環境現狀質量檔案,同時提交環保部門備案,并對工業垃圾存儲、堆置、轉運所造成的土壤與地下水的污染風險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監控,把工業垃圾的污染損害降到最低。
建立工業產業園區的工業垃圾分布、類型數據庫,建立工業產業園區的工業垃圾現狀模型及演化趨勢,研究區域工業垃圾對土壤及地下水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保障區域土壤及地下水生態安全。
工業產業園區企業根據各自產生的工業垃圾不同數量與種類,按照制定的污染防控操作規范自我整改,并形成科學規范的企業管理機制,嚴控工業垃圾污染源的產生。
根據工業垃圾的總量與種類控制、土壤與地下水環境現狀質量、國家相關標準、區域承載力,產業園區業主和政府監管方應對園區企業進行日常監管、年度考核、優化調整,并制定好環境風險控制方案和應急預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