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摘要: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是多層面的,涉及軍事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及非傳統安全等等諸多內容,一般來說指傳統意義上的周邊安全環境,主要指周邊政治和軍事安全環境。由于中國周邊行為體及其與中國的互動關系始終處于變化、發展過程之中,因此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種動態現象。從中長期的視角來看,以下幾個因素是影響未來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走向的重要變量。
關鍵詞:政治混亂、軍事威脅、領土歸屬威脅、自身構成威脅
1)大部分周邊國家繼續處于政治轉型過程中
中國周邊國家的政治轉型或者政局變化,是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其中大多是新近獲得主權國家地位的國家)都處于不同程度和類型的政治轉型過程中,屬于所謂的“轉型帶”國家。其中一些國家的政治轉型過程比較順利、平穩,另外一些國家的轉型過程則比較曲折、漫長,而且政治轉型過程常常伴隨著政治動蕩,甚至發生流血沖突。目前在中國周邊地區只有少數國家已經完成或基本上完成政治轉型過程,實現了政治、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的目標。大部分國家都沒有完成政治轉型過程,其中有些國家出現了政局動蕩的局面。
比如泰國自從2006年他信政府被軍事政變推翻以來,該國政治局勢就一直動蕩不定,反他信的“黃衫軍”與親他信的“紅衫軍”之間的斗爭持續不斷。2008年黃衫軍示威活動導致兩屆政府在不到3個月內相繼下臺,而2010年紅衫軍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導致紅衫軍和軍隊發生流血沖突。2007年緬甸發生僧侶大規模游行示威并遭武力鎮壓,2009年菲律賓發生數十名政界人士和新聞記者被政敵的武裝分子綁架、殺害的事件,以及近年來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政局的不穩定,都說明了相關國家在政治轉型過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難,其政治轉型過程還將比較長期地持續下去,未來類似的政治動蕩局面很可能反復出現。在中國的周邊國家中,阿富汗的政治轉型比較特殊,其政治民主化進程是美國通過發動阿富汗戰爭從外部強加或者輸入的,盡管阿富汗已經實現了議會和總統的政治選舉,但該國的政治轉型遠沒有完成,其重建和反恐工作也任重而道遠。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末東西方冷戰的結束使得中國周邊前蘇聯集團的國家(包括俄羅斯、蒙古以及中亞國家)也進入以民主化為目標的政治轉型過程中,這一過程才剛開始不久,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前景也不太明朗,一些國家已經出現了政治動蕩。俄羅斯在冷戰結束后曾經一度采取“西方化”和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但葉利欽執政后期俄羅斯的相關政策有所調整,普京當政的時候進一步加強中央權威,被西方批評為極權主義的復蘇。冷戰后的蒙古曾被某些西方人士認為是冷戰后民主化的“成功模式”,但該國在2008年夏天也發生過政治騷亂,蒙古國一些政黨因對選舉結果不滿而舉行的示威活動演變成嚴重暴力事件,議會第一大黨蒙古人民革命黨總部大樓被縱火燒毀并導致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中亞有的國家在進入21世紀后則發生了以“顏色革命”為表現形式的政治轉型,如2005年的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顏色革命”,反對派推翻阿卡耶夫統治、建立親西方主權、“復制”西方“民主”,但是該國在2010年又發生了“第二次革命”,“顏色革命”后上臺的政府被推翻了。
周邊國家的政治轉型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影響,除了表現為所在國家的政治動蕩局勢可能危及地區穩定和影響中國與相關國家關系之外,還表現在周邊國家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可能對中國產生政治沖擊波,因為在西方政治話語霸權之下,堅持走自己發展道路的中國可能因此在國際社會中受到指責甚至孤立。一些周邊國家倡導所謂“共同價值觀外交”,正是旨在地區事務中孤立中國。
2)久拖未決的領土爭端可能引發沖突或危機
中國與很多周邊國家存在著領土爭端,而領土爭端也一直是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和絕大多數陸上鄰國解決了劃界問題并簽署了相關條約。其中,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等國,在冷戰結束之后成功地完成了邊界條約的簽署、邊界的勘界工作。目前尚未解決的陸上邊界問題主要是中印邊界問題。中印邊界問題與中國和不丹、錫金邊界問題密不可分。在海上領土和權益爭端問題上,中國和越南也在冷戰結束后簽署了北部灣劃界協定。但是,中國與一些海上鄰國的領土和權益爭端問題迄今尚未得到解決,其中包括中國與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南中國海領土爭端,尤其是南沙群島領土爭端,中國與日本在釣魚島、東海大陸架的劃界和東海油氣開發等問題上的爭端。一些領土爭端有日趨國際化的傾向,某些外部大國和地區多邊組織介入其中,使得問題更加復雜化。
領土爭端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中國會難以處理好和一些周邊國家的關系,也不能保證自己有一個長期良好的周邊安全環境。不僅如此,久拖未決的領土爭端有可能引發武裝沖突或者國際危機,從而危及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中國和它的鄰國都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處理雙邊與多邊的領土爭端問題。
3)核擴散成為難以逆轉的現實
中國周邊地區已經出現了核擴散的局面,中國不得不與更多的核國家為鄰,這是另外一個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因素。
冷戰結束以后,中亞地區實現了無核化目標,而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東北亞的朝鮮卻先后跨過了核門檻,成為了有核國家。在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進行多次核試驗,成為了事實上的核國家,南亞局勢也因此一度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在2006和2009年,朝鮮宣布進行了兩次地下核試驗,導致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陷于僵局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兩度通過譴責與制裁朝鮮的決議。2010年5月,朝鮮《勞動新聞》報道說,朝鮮科研人員在開發核聚變反應技術方面取得了“值得自豪的成果”,從而為開發新能源打開了突破口,這意味著朝鮮未來可能制造出更具殺傷力的氫彈。朝鮮成為有核國家使得朝鮮半島局勢更加動蕩不定。
由于南亞和朝鮮半島都是中國周邊可能爆發武裝沖突的地區,當地的核擴散無疑加劇了這兩個熱點地區局勢的緊張和危險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惡化。在可見的將來,中國周邊地區的核擴散可能是難以逆轉的現實,“反核擴散”要比“防核擴散”困難得多。
4)崛起的中國成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變量
能對未來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產生影響的行為體,不僅僅是中國的周邊行為體,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影響自身安全環境的重要變量。
這是因為,中國實力的發展壯大一方面增強了中國維護自己安全利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會引起一些周邊國家的焦慮和加深外部大國的介入周邊地區事務之中。近年來,中國在周邊地區的一些行為被認為傲慢和具有侵略性,已經引起一些周邊國家的焦慮。比如1995年中國在南中國海的美濟礁修建永久性設施,2009年和2010年中國漁政船在南中國海巡航、護漁、伸張主權,以及2010年中國海軍艦隊在沖繩附近海域演習等等行為,已經引起一些東南亞國家及日本的焦慮。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的力量上升,一些中國的周邊國家希望美國在本地區事務中發揮“平衡者”的作用,并加強與美國的關系。比如,新加坡領導人最近頻繁發表希望美國在東亞發揮更大作用以制衡中國的言論。菲律賓等國一直希望美國介入南中國海爭端之中。實際上美國雖然對南中國海爭端的基本立場沒有變化,但是其策略已經有所變化,不排除其介入該地區沖突的可能性。2001年的海南撞機事件和2009年美國海軍測量船與中國船只對峙事件表明,中美在南中國海發生沖突并非不可能。
如何讓周邊國家不恐懼,這是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也是未來維護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重要條件之一。總之在面臨各種的復雜國際環境時,我們堅持一和諧友好外交為主,但是決不放棄武力解決。
出問題有現有:
問題1:大部分周邊國家繼續處于政治轉型過程中,政局不穩定?
問題2:久拖未決的領土爭端可能引發沖突或危機?
問題3:核:擴散成為難以逆轉的現實,時刻威脅我國安全?
問題4:成長的中國構成的威脅?
實施解決方法:
解決方法1:加強自身政治管理,和諧和周邊國家外交。
解決方法2:堅持和平解決,但是絕不放棄武力。
解決方法3:加強軍事武器研發,開拓一片新的科技領域。
解決方法4:隱藏自己的實力,需要時在展現,但是絕不軟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