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余垃圾受關注
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與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處等單位聯合組織的“家庭廚余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系列宣傳活動日前啟動。
廚余垃圾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處理不當會對人和環境造成哪些危害?我國有哪些廚余垃圾管理的法規?廚余垃圾應如何處理?本期應知圍繞這些問題,為讀者一一解答。
答疑解惑
廚余垃圾有哪些危害?
狹義的廚余垃圾泛指家庭生活飲食中所需的生料及成品(熟食)或殘留物,分為熟廚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飯等;生廚余垃圾包括果皮、蛋殼、茶渣等。廣義的廚余垃圾還包括用過的筷子、食品的包裝材料等。
對環境的危害
廚余垃圾傳統的處理方式主要有兩種:焚燒和填埋。廚余垃圾采取焚化處理,易產生有害氣體二惡英等;而填埋方式容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由于中國人的餐飲特性,廚余垃圾中水分含量高達74%,此外廚余垃圾中的鹽分(氯化鈉)偏高。如果將水分含量這么高的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直接混合填埋會在高壓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滲濾液。滲濾液不易降解,含有劇毒的致癌物質,是垃圾處理當中的頑疾之一,一旦滲濾液滲漏出來,就會造成垃圾的二次污染。這些垃圾進入掩埋場后,可能會釋放出沼氣,容易造成爆炸。
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廚余垃圾也是威脅城市居民身體健康的重大病菌的產生源頭。國外權威微生物實驗室對餐飲垃圾(泔水)中微生物進行檢測的結果顯示,泔水中有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等,這些細菌都是具有強烈感染性的致病菌,一旦在環境中擴散傳播將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威脅。
一些農村、城市郊區的飼養戶普遍用廚余垃圾(泔水)飼養畜禽,這樣一來,廚余垃圾中的致病菌等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轉移到人體,危害人體健康。因為廚余垃圾不僅包括食物殘余,也包括食品加工廢料,帶有大量化學、農藥、病原微生物等,在喂養禽畜時又未經過嚴格的消毒、殺菌,致使有害物質直接轉移到禽畜體內,人再食用這類禽畜時極易感染病菌,造成人畜共患疾病。
同時,廚余垃圾中的油脂也是“地溝油”的主要來源。人們在食用后會發生頭痛、嘔吐、腹部疼痛及腸胃道疾病;廢棄食用油脂經過反復油炸后,含有大量致癌物質,如苯并芘、黃曲霉素等,長期食用會導致慢性中毒,容易患上肝癌、胃癌、腸癌等疾病。
法律法規
廚余垃圾管理的有關法規
目前,我國還未正式出臺國家層面的廚余垃圾管理辦法和法規,但其他有關法律規范中可見對于廚余垃圾管理的相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對生活垃圾概念界定為“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于餐飲行業產生的廢棄食用油脂是否屬于生活垃圾的復函”(環函(2006)395號)明確將餐廚垃圾列入生活垃圾的范圍之內。此外,《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41條規定:“清掃、收集、運輸、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應當遵守國家有關環境保護和環境衛生管理的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其他法律規范也有對餐廚垃圾管理過程中間環節的具體規定,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第3條規定了餐廚垃圾處理原則:“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誰產生、誰依法負責的原則。國家采取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科學技術水平,鼓勵對城市生活垃圾實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廚余垃圾的回收利用進行了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法》規定了廚余垃圾處罰適用范圍。
我國一些地方政府也陸續對轄區內的廚余垃圾管理進行立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最先開始廚余垃圾管理立法的地方政府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在2001年底上海市政府發布《關于加強上海市餐廚垃圾處置和管理的實施意見》,2005年正式實施《上海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此后,全國掀起了對廚余垃圾管理進行立法的高潮。
西寧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2009年11月頒布的《西寧市餐廚垃圾管理條例》,是我國地方性立法中首部以人大途徑通過的廚余垃圾管理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