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時期的中國處于各類突發事件頻發階段,為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迫切需要提高社會防災減災能力和政府應急管理能力。隨著群眾公共安全意識的提高,政府和社會公眾的公共安全需求不斷增長,進而推動了應急產業的產生與發展。應急產業是以滿足政府與社會公眾的公共安全需求而從事研發、生產、銷售各種產品或提供服務等經濟活動的集合,該集合既包括企業主體或組織,也包括企業或組織所從事的經濟活動的結果,即具有應急功能的產品和服務。
近年來,在應急指揮平臺標準化建設、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建設、應急隊伍標準化裝備配備、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等國家災害應急體系建設,極端天氣、山洪泥石流、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的監測與預警,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礦山事故、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與救援,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衛生事件,在四大類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過程中暴露出了關鍵應急裝備發展滯后、應急產業標準亟待完善、應急科技水平有待提高、應急產品市場尚不成熟等多方面的問題。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和應急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客觀上起到了推動應急產業發展的作用。對于剛剛起步的應急產業,應該選擇重點突破,以堅持政府主導、加強需求引導、整合存量資源、促進基地建設、提升科技水平五個方面作為抓手,促進和培育整個應急產業的發展。
一、以堅持政府主導優化應急產業市場
政府在支持產業發展中要充分發揮管理者、協調者和監督者的作用,在應急產業發展中,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產業引導、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三個方面。
首先,政府要采取相關政策措施加強對應急產業發展的引導。一是遵循產業規律和市場規律來科學界定應急產業內涵,厘清應急產業范疇與外延邊界,找準應急產業市場定位,確定產業政策作用方向;二是把應急產業的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制定應急產業發展規劃,對應急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布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方面做出科學合理的計劃;三是合理配置應急產業發展資金,建立起以政府投入引導、企業投入為主、專項資金理財、保險預防資金、民間安全消費的“五位一體”投資模式,建立國家應急產業發展基金、應急產業科學技術研究基金支持應急產業發展,同時對專業從事應急產品生產、提供專業應急服務的企業或組織實施信貸優惠、稅收減免與財政補貼等政策;四是將應急產業的發展納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提高政府部門對發展應急產業的認識,盡快制定應急產業標準(產業標準體系、產品認證制度),明確產業門類、制定應急產業目錄。
其次,政府要有效發揮公共服務職能。一是建立健全保障應急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體系,規范企業行為,為應急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二是由各級政府應急管理部門牽頭,依托政府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建立全國性應急產品與服務的生產能力與儲備能力動態信息數據庫,實現應急產品與服務的信息化管理,及時更新相關的數據信息,為應急產業的發展提供信息引導;三是加強輿論引導與科普宣教,大力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增強公民應急意識、安全意識,著力培育、開發應急產品市場,促進有效需求的形成和培育。
再次,政府要注重發揮市場監管作用。政府要維護應急產業市場秩序,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應急產業市場體系。建立應急產業市場準入制度,對提供應急產品與服務的企業進行資質鑒定和技術標準認證,根據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對應急企業實行審批,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推動應急產業的有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