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應急產業發展概況和基本判斷
????隨著我國應急管理事業的發展,應急產業發展基本狀況呈現了社會共識提高、發展速度加快、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應急保障能力增強的勢頭,應急產業與應急能力實現了良性循環。
????(一)發展應急產業成為社會共識
????應急產業作為應急管理的重要物質和技術保障,始終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發展應急產業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家發改委制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本)》,將“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作為單獨產業類別鼓勵發展;工信部2009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工業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制定應急工業產品相關標準,促進應急工業產品推廣;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在國家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中,做出了促進安全產業發展,建立國家安全產業基地的規劃;公安部將裝備保障能力建設作為提高各級公安機關處置突發事件能力的關鍵;科技部在“十一五”基礎上,“十二五”又在公共安全、防災減災方面確定了36個專項研究項目。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實踐,也使地方各級政府和相關企業越來越認識到發展應急產業的重要性、緊迫性。廣東、安徽、重慶、浙江等地方政府,結合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將應急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發展,一批產業基地正在形成。
????(二)應急產業發展勢頭加快
????在中央政府大力引導和支持下,在各類突發事件對應急產品需求的牽引下,各級地方政府、部分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發展應急產品的積極性較高,研發和生產投入力度加大,包括設計、管理、標準、監測、認證、展示、物流等在內的產業體系初見雛形。應急產業體系和上下游產業鏈接關系逐步建立。企業對應急產品投資行為由以往被動、無意識狀態,開始向主動、有意識狀態轉化;投資形式開始由產品投入向產業投入轉化;部分地區開始了應急產業園建設;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浙江、江蘇等省,一些民營資本開始按商業化模式,自主投資應急產業園建設,應急產業發展的規模效益正在顯現。
????(三)產品科技創新能力增強
????政府、企業以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創新性企業為重點,加強應急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應急產品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應用范圍日益廣泛。如,各地開始探索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成功地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大壩安全防護,泥石流監測、早期預警;將云計算技術用于分析處理海量災情信息等等。應急產品逐步由單一的有形安全產品、應急產品,向應急科研、服務、咨詢、標準認證等無形產品形式擴展。
????(四)應急保障作用得到發揮
????應急產業發展既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更為保障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在非典、禽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相關企業生產了大量流行病防護用具、檢測設備、防控設施等;汶川地震中,應急產業提供了大量優質帳篷、活動板房、各類救援車輛等;王家嶺礦難救援中,排水、通風、打鉆等應急產品,對成功救援發揮了巨大作用。應急產業貫穿了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恢復重建的全過程,應急產品帶來的監測預警的準確性,應急救援的有效性,救援物資的及時性,恢復重建的保障性等,成為提高應急能力的關鍵。
????二、應急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調研中我們注意到,我國應急產業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不但阻礙著應急產業的健康發展,也影響著我國應急處置能力的提高。
????(一)應急產業概念界定不清
????應急產品是應急管理的物質基礎,貫穿于突發事件全過程。但應急產品上升到“應急產業”在我國時間還不長,概念還比較生疏。目前,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學術界,對“應急產業”的定義不清晰、不統一、不規范,影響了政策導向的準確性和產業發展的穩定性。一是在制定產業政策或規劃產業園區建設時,對哪些產品屬于應急產品,哪些產品應鼓勵,哪些產品應限制,哪些企業應引入等分歧較大,很難找到準確的依據和標準;二是對本地區應急產業范圍無法界定,難以進行分類和統計,造成產能不明,家底不清,甚至出現“舍近求遠”、“隔山買牛”的現象。三是對哪些產品列入產品儲備目錄,哪些列入產能儲備目錄不清,經常是張冠李戴,隨意性很大。總體看,大部分地區應急產業的發展處于一種自發狀態,不利于產業快速成長和發展。
????(二)關鍵應急裝備發展緩慢
????我國與先進國家相比,應急技術裝備手段的落后是顯而易見的,這在幾次重大應急救援中體現的尤為突出。一是科技含量不高。近幾年我國雖然注重提升應急裝備水平,但由于我國工業基礎薄弱,應急產業起步晚,大部分應急產品還沒有擺脫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狀況,特別是大型、關鍵性應急裝備,難以適應應急需要,直接影響了應急處置效果;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應急產品的科技研發不夠,缺少核心競爭力,市場上處于劣勢地位。有些看起來比較先進的國產裝備,其實是對國外零配件進行的集成,基本上處于“攢機”階段;三是關鍵設備依賴進口。如航空應急救援,礦山井下關鍵救援、避險,應急通信,信息通訊安全,醫療檢測,生化、核輻射防護等設備、裝備生產領域均嚴重依賴進口。有依賴就有制約,授人以柄,就會失去主動。一些國家的生產商利用技術優勢,任意抬高價格,賺取超額利潤,出口給我國的產品也多屬淘汰貨;很多國家出于冷戰思維,對有些產品限制或完全禁止對我國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