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一)在煤礦井下生產過程中,經常遇到粉塵、噪聲、高溫、以及有毒有害氣體,有毒有害氣體主要種類有:CH4、CO、CO2、NO2、SO2、H2S等。以上有粉塵、噪聲以及有毒有害氣體,對人體傷害影響較大,必須提高警惕,加強檢測和管理工作。
(二)粉塵
礦井粉塵對工人的身體的影響也稱矽肺玻是由于游離的二氧化硅粉塵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在人的肺泡上發生堆積,影響氣體交換,最后導致人的肺泡失去作用,肺組織全部纖維化。
(1)井下粉塵:
粉塵的產生地點主要是采掘工作面,其次是運輸過程中及各轉載點。粉塵的發生量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大。
(2)地面粉塵:
粉塵的產生地點主要是儲煤嘗排矸常在儲煤嘗排矸場周圍粉塵較大的地點均采用噴霧、灑水降塵措施。
(三)噪聲
長時間在工作環境中接觸頻率較大的聲音從而引起人的反感、煩燥不安,長時間或較長時間處于這樣的環境下,還可能引起人的神經系統出現某種障礙和病變(聽力損害和神經衰弱等),引起人體的內分泌失調等情況出現,聽覺器官受到嚴重傷害。
(四)有毒有害氣體
在工作中長時間的接觸高濃度的有毒有害氣體,導致急性中毒或死亡。
(五)高溫
是由于人體長時間在較高的溫度環境下工作,導致中暑、可能導致職業性白內障、頭痛、頭暈、眼花、惡心、嘔吐,最后竟暈倒的現象。
(六)職業病危害事故級別:一般職業病危害事故、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
二、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發生群體性職業衛生事故后,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救援人員要按照“反應迅速、處理得當”的原則遇害者進行急救。在遇到急性職業危害時救援人員要按照本著“先活著后死者、先重傷后輕傷,先易后難”的原則救險。遇到緩慢性職業危害時要對遇害者盡可能的醫療康復。
三、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
(一)成立應急救援指揮部:
總指揮:副總工程師吳勇
副總指揮:人力資源部部長吉洪衛
成員:人力資源部、政工部全體人員
(二)職責
總指揮:負責組織指揮全公司的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工作;
(1)組織啟動本礦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組建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并組織演練;
(3)檢查督促做好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的預防措施和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的物資、器械、防護用品等各項準備工作。
副總指揮:協調總指揮,負責應急救援的具體指揮工作。
(1)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發布和解除職業病應急救援命令、信號;
(2)組織指揮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
(3)及時向上級部門匯報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理情況,并向友鄰單位通報危害事故情況。必要時向有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
(4)組織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及善后處理,總結應急救援工作的經驗教訓。
羅文波:協助總指揮、副總指揮做好職業病危害事故報警、情況通報及職業病危害事故處置工作。
李強:負責現場醫療救護指揮及受傷人員分類搶救和護送轉院工作;
范家棟:負責指揮、維護現場的安全管理工作;
王開偉:負責職業病危害事故現場通訊聯絡和對外聯系,必要時代表指揮部發布有關信息。
四、預防與預警
(一)危險源監控
必須認真落實本礦管理制度,切實把防治巖塵、煤塵、有毒有害氣體、高溫、機械設備的各項管理規定及治理措施落到實處,不斷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防止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具體采取如下措施:
(1)必須完善防塵灑水管路系統,防塵管路的管徑選擇滿足生產和防塵灑水需要,管路必須到達主要進風巷和回風巷、每條輸送機巷道、裝載轉載點、所有掘進工作面及其進、回風巷道,并按規定安設三通和閥門。
(2)掘進工作面必須采取煤層注水、濕式打眼、爆破使用水炮泥、爆破后灑水、轉載點噴霧灑水、上、下出口沖洗巷道、工作面進回風巷道沖洗、凈化風流、隔爆水袋、符合規定的最佳防塵風速、個體防護等綜合防塵措施。
(3)井下各運煤裝載點、轉載點必須有噴霧裝置,裝載點風流下風測設置凈化風流的水幕。
(4)采掘工作面進風巷和回風巷、主要進風大巷及進風斜巷都必須安設凈化水幕,水幕應封閉全斷面,并使用正常。
(5)井下的煤巷、半煤巖巷每天要沖洗降塵,粉塵較大的采掘工作面必須每班沖洗,其它運輸巷道、回風巷道每周必須進行沖洗,巷道中的積塵必須及時清掃運出。
(6)必須有預防和隔絕煤塵爆炸的措施,礦井噴霧降塵裝置和隔爆設施的設置必須符合規定要求,要經常保持隔爆水袋的完好和存足規定的水量。
(7)測塵與測風同步進行,測定全塵和呼吸性粉塵濃度,采掘工作面根據實際情況要隨時進行測塵,發現粉塵濃度超限時,必須加強煤層注水、噴霧降塵等防塵措施。
(8)加強礦井通風系統管理,使通風系統合理、穩定、可靠,實行分區通風。礦井、采區應有足夠的風量,采掘工作面配風量必須滿足安全生產需要,消除采掘工作面不合理的串聯通風。加強巷道貫通后的通風管理和局部通風管理工作,杜絕巷道出現無風、微風和局部通風機出現循環風現象。
(9)對機械設備完善防護消聲裝置。
(10)定期組織員工進行這也并防治體檢,定期組織開展職業病防治專項培訓。
(11)加大職業病危害宣傳力度,提高員工的職業病防治意識。
(12)及時監督項目部配備和發放職工勞動保護用品,尤其是直接接觸職業病有害因素的崗位,特別是掘進工作面,對掘進工作面工人發放防護口罩,對噪聲嚴重區域發放防噪護具。
(二)預警行動
加強職業衛生管理,一旦發現有群體性隱患,就要啟動應急預案,發布事故預警,避免職業衛生事故發生。
五、信息報告程序
調度室接到群體職業衛生事故匯報后,立即將事故概況向值班領導匯報,并根據值班領導的指示,向總經理匯報,同時向公司總工辦匯報。
匯報內容主要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初步原因;已經采取的措施;現場人員狀況、人員傷亡及撤離情況等。
通知順序如下:事故發生地點—→調度室—→值班領導—→總指揮—→副總指揮—→指揮部成員。
指揮部接到事故報告后,應在1小時內向木孔鄉煤監組報告。
六、應急處置
(一)響應分級
調度室接到礦井職業衛生事故匯報后,立即匯報值班領導,并立即通知指揮部,由總指揮決定是否啟動應急預案以及啟動哪一級別應急預案。
(1)發生特別重大傷亡事故,已經或可能導致30人以上群體發生職業病,為Ⅰ級響應。
(2)發生特大傷亡事故,已經可能導致10人以上、29人以下群體發生職業病,為Ⅱ級響應。
(3)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已經可能導致3人以上、9人以下群體發生職業病,為Ⅲ級響應。
(4)發生一般傷亡事故,已經可能導致1人以上、3人以下個體發生職業病,為Ⅳ級響應。
(二)響應程序
礦井職業衛生事故發生后,調度室為發出預警通報的責任單位。當調度室接到井下發生急性職業衛生事故的匯報后,立即撤出災區人員和停止災區供電,按礦井應急預案規定的順序通知、技術負責人等有關人員,有關人員立即向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匯報,組織礦山救護大隊,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制定救災方案,救護隊進行救災工作直至災情消除、恢復正常生產;當調度室接到發生緩慢性職業衛生事故的匯報后,立即向職業病危害防治機構匯報并聯系礦醫院對遇害者進行身體檢查、醫治。
(三)處置措施
發生職業衛生事故后,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⑴施綜合防塵措施,降低浮游煤塵、巖塵的濃度。
⑵強通風,采取瓦斯排放措施,防止災區瓦斯、有毒有害氣體積聚,防止井下存在高溫環境。
七、應急保障
(一)應急物資保障
根據井下實際情況,在各作業點放不同數量的消防器材,材料庫配備救災用的局扇、風筒、水泵、水管等。通瓦部在井下材料硐室配備相應原材料,如水泥、沙子、石料等。
(二)應急裝備保障
礦井發生職業衛生事故時,召請南桐礦業公司救護大隊聯合我公司救護隊、南桐礦業公司醫院、并提請當地公安局進行交通管制,開設應急救援特別通道,最大限度贏得搶險救災時間。
(三)應急檔案管理
建立《職業病危害管理機構》、編制《職業病危害計劃與實施方案》、編制《職業危害防治培訓計劃》、建立、健全的職業衛生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