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獲得性感染。在沒有疫苗免疫的情況下,由于風疹易感人群的積累,可發生周期性流行。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美國風疹流行病學資料,風疹每次流行間隔6-9年。歐洲許多國家也報告了周期性的流行規律。流行周期的出現和周期間隔時間的長短,取決于易感人群的積累,也受人群流動因素的影響。在我國,風疹也是極易引起暴發的呼吸道傳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發病為多,易感年齡以1~5歲為主,故流行多見于學齡前兒童。婦女在妊娠早期感染風疹病毒后,雖然臨床癥狀輕微,但病毒可通過胎血屏障感染胎兒,不論發生顯性或不顯性感染,均可導致以嬰兒先天性缺陷為主的先天性風疹綜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兒畸形、死胎、早產等。因此,風疹的早期診斷及預防極為重要。同時,風疹和麻疹病例在癥狀上很相似,做好風疹的控制工作,也有利于進一步控制麻疹。
??????? 為了更好地加強風疹控制工作,提高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對風疹疫情的處置能力,保障群眾的身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的規定,特制訂本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 2 本方案適用范圍和術語界定
??????? 本方案適用于在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風疹病例時的預防控制工作。衛生行政部門、疾控機構、醫療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及疫情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有關部門或機構,尤其是疾控機構在開展疫情應急處置時必須遵循本方案的技術標準和要求。
??????? 2.1 風疹病例的定義
??????? 參照國家標準《風疹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 17009-1997)執行。
??????? 2.1.1 風疹的診斷標準
??????? (1) 流行病學史:與確診的風疹患者在14~21天內有接觸史。
??????? (2) 臨床癥狀
??????? (2.1) 發熱。
??????? (2.2) 全身皮膚在起病1~2天內出現紅色斑丘疹。
??????? (2.3) 耳后、枕后、頸部淋巴結腫大或結膜炎或伴有關節痛(或關節炎)。
??????? (3)實驗室診斷
??????? (3.1) 咽拭子標本分離到風疹病毒,或檢測到風疹病毒核酸。
??????? (3.2) 1個月內未接種過風疹減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風疹IgM抗體。
??????? (3.3) 恢復期病人血清風疹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見標準附錄B)。
??????? 2.1.2 病例分類
??????? (1) 疑似病例:具備(2.2)條,同時伴(2.1)或(2.3)條。
??????? (2) 臨床診斷病例:疑似病例加(1)條。
??????? (3)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加(3.1)或(3.2)或(3.3)條。
??????? 2.2 風疹暴發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定義
??????? 2.2.1 在一個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或企事業單位范圍內,于一個最長潛伏期(21天)內,發生5例及5例以上的風疹病例(不含疑似病例),即可確定為一個風疹疫情暴發點。
??????? 2.2.2 一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建筑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風疹病例,確定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3? 部門職責與組織保障
??????? 按照傳染病防治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要求,當地政府及衛生行政部門、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其它相關部門必須切實履行各自的工作職責,加強對風疹預防控制工作的組織領導、技術支持、后勤保障、監督檢查等工作,提高風疹預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 3.1 部門職責
??????? 3.1.1區政府應組織相關部門提供風疹應急處置所必要的經費、物資等保障,敦促衛生行政部門及相關部門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 3.1.2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協調疫情的調查處理和醫療救治工作,正面引導宣傳,加強與其它部門的溝通與協作。
??????? 3.1.3醫療機構負責風疹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醫療救護、現場救治等工作;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標本的采集;及時發現疫情,及時報告。
??????? 3.1.4衛生監督機構應對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傳染病疫情報告、醫療救治、防控措施等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積極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
??????? 3.1.5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做好風疹疫情監測的信息收集;及時開展風疹疫情的核實、調查、報告和處理等工作,具體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開展風疹的宣傳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
??????? 3.1.5.1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對風疹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的追蹤、醫學觀察和疫苗應急接種;指導收治醫院對風疹病例進行隔離治療;開展對有關醫院風疹病例的主動搜索;落實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工作;進行有關樣本的采集,并在3日內完成實驗室檢測工作(有條件地區);負責疫情個案報告的審核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與管理工作。
??????? 3.1.5.2鄉鎮衛生院及相應防保機構負責風疹病例的隔離治療;協助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風疹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在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指導下對風疹病例進行標本采集或協助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風疹病例進行標本采集;負責疫情的個案報告。
??????? 3.2 組織保障
??????? 3.2.1制定應急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 根據江蘇省及蘇州市風疹防制的總體要求,各地結合本地歷史上的疫情發生情況和規律,科學分析今年的疫情發生趨勢,制訂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 3.2.2開展專業培訓和應急演練
??????? 在疫情高發季節之前以及在流行期內,市級與各市、區級疾控機構應對轄區內衛生行政領導和管理人員、防疫人員、檢驗人員和臨床醫護人員等進行專項培訓,強化風疹病例的早發現、早隔離、早報告的意識,進行流行病學、臨床學、病原學、實驗室診斷技術的培訓,推廣有效控制疫情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時開展風疹防制工作的應急演練,鍛煉出一支疫情意識強、行動迅速、處置高效的善戰隊伍。
??????? 3.2.3配備各類所需物資
??????? 各地均應根據疫情預測和防制工作的實際需要,充分做好疫苗、藥品、器械等物資儲備工作。
??????? 醫院應制訂好發現風疹病人的隔離或轉院的有關程序,并在風疹高發季節之前進行檢查落實各項準備工作。
??????? 4? 應急準備
??????? 4.1組織準備
??????? 根據疫情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和事件的級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成立相應的應急指揮組織機構的建議。應急指揮機構應迅速組織現場調查工作組到達現場,必要時,地區和省級相關單位和部門也要派人協助調查與處理。現場調查組一般包括流行病學、實驗室和臨床醫學等專業人員,現場調查組應設立負責人,組織協調整個調查組在現場調查工作,調查組成員應明確各自的職責。
??????? 4.2物品與器械準備
??????? 現場調查組奔赴現場前應準備必需的資料和物品,一般應包括:
??????? (1)調查和資料分析用品:個案調查表(同風疹)以及其它相關表格、記錄本;
??????? (2)標本采集和現場檢測用品:標本采集記錄表、標本采集用拭子(注意用于PCR檢測標本采集的拭子,應使用滅菌人造纖維拭子和塑料棒)、自封式塑料袋、標簽紙、油墨耐水的記錄筆等。
??????? (3)應急用風疹疫苗。
??????? 5 疫情報告與監測
??????? 5.1 疫情報告
??????? 5.1.1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風疹作為丙類傳染病報告與管理。
??????? 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和檢疫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均為風疹責任疫情報告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均為責任報告單位。
??????? 5.1.2 各級醫療機構及其執行職務的人員發現任何臨床診斷為風疹的病例(疫情)時,必須嚴格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的規定,在規定時限內通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系統》進行網絡直報。
??????? 5.1.3當出現暴發疫情,符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版)》界定的范圍和標準時,應當在2小時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按照有關程序逐級上報。
??????? 5.2 監測
??????? 風疹的監測包括對病例的監測與主動搜索、血清學監測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5.2.1 各級醫療機構發現風疹病例時,要按照全省風疹監測方案要求,在出疹后28天內采集病人血清標本進行實驗室確診,以減少誤診。
??????? 5.2.2 各地要進一步提高風疹病例的實驗室確診率,采樣率要達到90%以上。檢測結果陽性或可疑陽性結果時,應及時按規定的程序報告。每一起暴發疫情都必須通過實驗室確診或排除。暴發疫情的血清標本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檢測,送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進行復檢。所有檢測均應在3天內完成,并同時反饋檢測結果。
??????? 5.2.3 發現暴發病例后,對病例所在鄉的醫療機構開展病例搜索,必要時開展社區病例主動搜索。
??????? 5.2.4 發生疫情的學校,應實施晨檢制度,監測每位學生的健康狀況,尤其要了解缺課學生的健康狀況,并做好晨檢工作的登記和報告工作。
??????? 5.2.5 發生疫情的建筑工地,應設立務工人員進出登記制度,掌握本工地流動人員情況,指定專人負責務工人員健康狀況監測。
??????? 5.2.6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積極開展人群免疫水平監測,確定易感人群,為分析、預測風疹流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
??????? 5.2.7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定期開展風疹疫情報告情況檢查和督導,及時進行疫情分析和預測、預報。
??????? 6應急處置
??????? 6.1 核實診斷
??????? 核實診斷的目的在于排除醫務人員的誤診和實驗室檢驗的差錯。核實診斷可通過查看病例、訪問病人和能夠提供較詳細的病人發病與發病前生活信息的人、查看病人的檢查信息甚至專家會診等方式進行,收集病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地址、職業以及發病日期等,同時還要收集病人的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測資料,同時還需要分析臨床采樣的準確性,必要時重復采樣進行檢測。最后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與流行病學資料相互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判斷。
??????? 6.2 流行病學調查
??????? 6.2.1 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綜合監測資料分析結果,及時對流行和暴發預警和控制疫情非常重要。流行病學調查主要包括病例的核實診斷、病例的個案調查、流行病學現場調查等內容。
??????? 6.2.2 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對照風疹的病例定義,對報告病例進行核實診斷。
??????? 6.2.3 通過對病例的個案調查,了解病人的發病過程,密切接觸者人員的姓名和居住地的發病情況等相關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對疫情形勢做出初步判定。一旦發現有流行或者暴發的跡象,或者病例為學生或民工等生活、工作、學習接觸密切的人群時,應開展流行病學現場調查。現場調查包括病人居住地周圍的病例搜索,病人發生地醫療機構的病例主動搜索等。當病人為幼兒園兒童、學生、民工等生活、工作密切接觸的人群時,對幼兒園、學校、工地等要進行詳細地病例搜索和追蹤觀察。
??????? 6.3 病人隔離治療
??????? 各級醫療機構要嚴格執行《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中的各項規定,切實做好醫院風疹預檢、分診工作;在發現疑似患者時,應立即進行診治,并及時對其密切接觸者進行檢查、登記,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要加強醫院內消毒隔離和防護措施,防止風疹在醫院內的交叉感染。
??????? 醫務人員要加強培訓,掌握風疹的臨床特征、診斷標準、治療原則,及時發現病人;同時要掌握消毒、隔離和個人防護知識和措施。
??????? 風疹病例應當按照屬地化的原則就地隔離治療,收治醫院要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病例的轉歸情況。要盡早采取規范治療,避免或減少并發癥。
??????? 6.4 密切接觸者的調查與處理
??????? 密切接觸者是指家庭成員、病人看護人員以及任何可能暴露于病人口腔、鼻咽分泌物的人員。對密切接觸者必須進行醫學觀察隨訪,時間至少為21天(自最后接觸之日算起),一旦其出現發熱、出疹等癥狀要主動申報,并及時就診。所在地鄉村醫生、校醫、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等負責醫學觀察工作。
??????? 6.5樣本采集、運送和實驗室檢測
??????? 實驗室檢測應與流行病學調查密切結合,由醫療機構按照要求在對病人進行抗生素治療前采集咽拭子和血液等標本,及時送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
??????? 采集標本時應詳細填寫標本送檢單。病人或疑似病人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姓名、地址、發病時間、臨床診斷、標本種類、采樣地點(住院時填寫醫院和病房名稱)、采樣時間等內容。
??????? 6.6 疫點、疫區的劃定及處理?
??????? 疫點、疫區的劃定及處理的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和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迅速控制疫情。
??????? 6.6.1 疫點、疫區的劃定
??????? (1)疫點:指發生病人、疑似病人的地方。要根據流行病學資料來劃定疫點。一般指同門戶出入的地方或與病人、疑似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
??????? (2)疫區:為了防止疫點外污染造成續發感染和向外傳播,要根據疫點的地理位置、交通情況、自然村落等特點來劃定疫區。一般在農村以一個村或幾個村、一個鄉或毗鄰鄉,在城市以一個或幾個居委會或一個街道為范圍劃為疫區。
??????? 6.6.2 疫點消毒處理和個人防護
??????? 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開展和指導社區、學校等定期開窗通風。對物體表面可用適當濃度含氯制劑擦拭。
??????? 負責現場流行病學調查、采樣和治療的工作人員要加強個人防護,及時做好免疫預防工作。同時注意避免醫院內的交叉感染與傳播。
??????? 6.6.3 免疫預防
??????? 風疹暴發或流行時,應根據疫情的動態,在省、市級衛生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下,開展兒童和高危人群麻疹疫苗的應急接種。
??????? 預防接種工作嚴格按照預防接種技術管理規程及國家對風疹疫苗使用的有關規定實施,要特別注意掌握預防接種禁忌癥。
??????? 6.7 加強區域聯防
??????? 疫情調查處理時要加強不同部門或機構間的協作,如疫情發生在兩縣或多縣交界地區,由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協調處理該區域疫情;如屬不同市,由省衛生廳負責協調處理該區域的疫情。
??????? 各級疾控機構要及時將有關疫情信息向相鄰省市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適時向社會通報疫情。
??????? 6.8 加強部門合作和健康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
??????? (1)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在流行季節前,各地可通過各種媒體宣傳防治麻疹的科普知識,增強廣大群眾預防麻疹的意識。教育群眾搞好個人衛生和家庭衛生,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勤掃地、勤洗手、淡鹽水漱口;開窗通風,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引導群眾加強營養和室外活動,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御疾病的能力。
??????? (2)在衛生部門與各有關部門參與或監督下,托兒機構、中小學校、廠礦、工地、商場和影劇院等公共場所要搞好環境衛生,保證空氣流通。
??????? (3)發生風疹疫情后,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適時公布疫情,做好與媒體的溝通,避免處置過度造成社會恐慌。當疫情嚴重時,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的有關規定,啟動應急預案,實行群防群控。
??????? (4)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衛生監督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轄區內學校、建筑工地和醫療機構的風疹防治工作進行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促進各項防控措施的落實。
??????? 7 疫情控制效果評價
??????? 疫情控制期間,在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風疹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
??????? 疫點和疫區在實施控制暴發流行應急處理預案后28日內再無新病例出現時,可視為暴發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轉為常規防制和監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