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屠呦呦研究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她老人家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和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瘧疾是由瘧原蟲所致的蟲媒傳染病,流行于10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約有20億人口居住在流行區,特別是在非洲、東南亞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國家,惡性瘧死亡率極高。青蒿素的發現和應用,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一種再普通不過的野草,一種很不起眼、看起來沒有任何價值的野草,經過屠呦呦教授們的發現和努力,居然“點石成金”提取出青蒿素,變成了挽救數百萬人生命的“寶貝”,實在是令人敬佩和感嘆。
敬佩和感嘆之余,讓我聯想到安全培訓工作。
在現實的安全培訓工作中,很多企業或培訓機構雖然都非常“重視”,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統一標準,科學安排,教考分離,但培訓效果卻往往不能令人滿意。大多數從業人員屬于被動培訓,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那么,如何才能像屠呦呦教授從青蒿中發現和提取青蒿素那樣,通過高效的安全培訓讓廣大從業者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服務于安全生產工作呢?
一是要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著各異的志趣、潛質、文化和教育背景,安全培訓工作者應根據具體人群分類施教,通過大量的思想工作和排查摸底,然后“擇其善者而勵之,其不善者而補之”,以促使其整體提升。
二是要因地而異。不同的企業、礦山和經營單位都有其不同的企業文化、地質條件和行業要求,安全培訓工作者應根據企業的不同特點而“有的放矢”,讓從業人員真正感受到學以致用,用之能“安”。
三是要注重喚醒。在培訓中,要特別強調“安全是為了誰?”這個問題,并且要在每次安全培訓時與學員進行深入探討。幫助每一名從業者通過自身的思考,在含糊不清的“睡意”中“醒來”,深刻理解安全就是為了自己和家庭,為了團隊和社會,讓安全意識在內心深處扎根,主動重視安全。
荀子說:“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事兒不同理兒同。相信通過正確的教育、指引和努力,廣大生產經營從業人員也一樣可以從“野草”變成“寶貝”,成為安全生產戰線上的中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