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煤礦山采選業生產總值約占全國GDP總值的1%,是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目前我國非煤礦山生產深受重大事故災害的困擾,礦山各類事故每年死亡約3000 人,是礦山生產安全事故高發的國家,礦石百萬噸死亡率是美國、南非等礦業發達國家的30 倍以上。根據大致統計,工亡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為GDP 的1% ~2. 5%,照此計算,我國非煤礦山每年的事故損失為11 ~ 26 億元。礦業發展中安全生產保障條件差、工程地質災害隱患多、重特大惡性事故不斷的嚴峻形勢,嚴重制約著我國礦業向深部和高強度、大規模開發方向發展。
1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的主要危險源
目前,我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面臨的重大威脅主要有。
(1)深部開采高應力、高地溫、高井深的安全保障問題。隨著地殼淺部資源的逐步枯竭,礦業開發正向地殼深處發展,開采深度、強度的增大,將給礦山安全生產帶來一系列難題:巖爆威脅隨開采深度增加加大;深部開采誘發突水的概率增大,突水事故趨于嚴重;地溫增高,通風困難,深部開采環境惡劣。
(2)冒頂片幫和坍塌。冒頂片幫和坍塌由于其發生的偶然性和普遍性,一直是最受關注的礦山安全生產問題。據統計,2001 年礦山冒頂片幫事故1780 起,死亡2208 人,分別占工礦企業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15. 6% 和17. 6%;1987 ~ 1999 年間,非煤礦山的冒頂片幫和坍塌事故死亡人數占其死亡人數的44%,其百萬噸礦石死亡人數大大高于西方發達國家。
(3)地下水災害。地下水災害主要表現為突水淹井、海水入侵、破壞水資源、產生井下泥石流、引起地面塌陷等,給采礦安全帶來危害,甚至危及礦山生存。如顧家臺鐵礦,由于頂板突水,造成29 人死亡,礦山至今不能恢復開采,又如南丹拉甲坡錫礦,由于老窿突水,造成80 余人死亡。
(4)尾礦壩廢石場崩塌、滑坡、泥石流。我國礦山歷年廢石的堆存量已達127 億t,金屬礦尾礦累計存量已達50 余億t,許多廢石、尾礦堆場因處置不當或受地形、氣候條件及人為因素的影響,易于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事故,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環境帶來重大損失。據國家經貿委2000 年的尾礦庫安全檢測及評價,我國有1 / 3 的尾礦庫存在一定的問題,還有1 / 3 的尾礦庫屬險庫,大量的尾礦庫帶病運行,又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一旦發生事故,其后果不堪設想。如2000 年10 月18 日,廣西南丹縣鴻圖選礦廠尾砂庫突然塌壩,共造成下游28 人死亡,沿途民房、土地被沖毀或淹埋。
(5)采空區失穩和塌陷。我國地下礦山的空場采礦法非常普遍,最少應用空場法的金屬礦山比重也高達30% ~ 40%,空場采礦不斷擴大和累積的地下采空區及其引發的塌陷等,給我國地下礦山的安全生產帶來了重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大廠礦區在不到5 km2 的范圍內,已有450 萬m3 未充填空區;安徽銅陵獅子山銅礦也已形成了特大的采空區;甘肅白銀廠壩鉛鋅礦民采空區是該礦今后開采中面臨的最大技術難題和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湖南柿竹園多非煤礦富礦段采空區體積已達170 萬m3。我國因采礦引起的塌陷面積已達1150 km2,發生采礦塌陷災害的礦業城市有30 多個,每年因地面塌陷造成的損失達4 億元以上。僅武安市團城鐵礦,自1989 年7 月日至1998 年元月,就發生過8 次采空區塌陷事件,共造成20 多間房屋被毀、6 人死亡和至少3044. 7 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6)露天礦邊坡滑坡。隨著露天礦山開采深度的增加,其邊坡高度也在加大,滑坡等失穩現象逐年增多。根據我國大中型露天礦山的不完全統計,不穩定邊坡或具有潛在滑坡危險的邊坡占礦山邊坡總量的15% ~ 20%左右,個別礦山高達30%。不難看出,以上6 個方面的難題如不能很好解決,不僅增大礦山發生傷亡事故的危險性,而且將使礦山正常的生產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必須開展礦山安全保障科技攻關,采用高新技術手段實施各種監控預警措施,對礦山深部開采和重大工程地質災害進行監測、監控、預警,及時發現隱患,及時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變事故處理為事故預防,從而把礦山深部開采安全保障和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水平提高到一個新層次,以貫徹落實“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提高我國礦山的本質安全程度和保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