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56%的礦井開采的是易自燃煤層,礦井火災是一大突出災害。百萬噸發火率近年雖有所下降,但仍高居不下,與世界幾個主要產煤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尤其是近幾年,重大火災事故還時有發生,給煤炭企業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特別是有損于煤炭行業的社會形象,也嚴重制約著煤炭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火災防治工作依然是煤炭企業領導的一項常抓不懈、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1 礦井火災分類
1.1 外因火災
外因火災是指由外來熱源,如放炮、瓦斯煤塵爆炸、機電設備不良、機械磨擦、電流短路、焊接火花等原因造成的火災,同時也包括內因火災處理不當而誘發的外因火災。礦井外因火災具有突發和嚴重的災難性。例如福建省陸家地煤礦曾經發生一起明火火災,由于無法進行反風造成了死亡28 人的嚴重性事故。由于外因火災的主要可燃物有木材、膠帶、電纜、油料等,故對井下可燃材料燃燒特性的認識,對我們分析火源、控制火情、減少損失有著積極的作用。許多專家和學者做了大量的燃燒實驗,測試得到了各種材料的基本燃燒性質及火災過程中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等寶貴的數據,豐富了人們對礦
井火災燃燒特性的認識。
1.2 內因(自燃)火災
自燃火災是指煤炭自身的吸氧、氧化、發熱、熱量逐漸積聚達到著火溫度而形成火災。縱觀我省煤礦有不少礦井的煤層有自然傾向性,如蘇邦煤礦今年年初發生自燃火災及一些小煤窯的自燃火災屢有發生等現象也說明了這點。煤炭并不是一暴露于空氣中就自燃著火的,一般需要經過潛伏期、自熱期和自燃期三個階段。
(1)低溫氧化階段
特征:煤的重量略有增加,增加的重量等于吸附氧的重量,煤的化學性質變得活潑,煤的著火溫度降低。
(2)自熱階段
特征:煤溫升高;流經火源后的空氣氧含量減少;空氣濕度增大,形成霧氣,在支架及巷道壁上凝有水珠;空氣中CO、CO2 含量顯著增加。
(3)自燃階段
產生大量的C 和碳氫化合物;空氣和煤巖溫度顯著升高;火源出現火焰;巷道中出現煙霧及特殊的火災氣味。
2 礦井火災預測預報技術
煤的自燃傾向性鑒定技術在80 年代中期前, 應用的是照搬蘇聯的煤著火溫度降低值法。盡管發現它存在著不少缺點,但由于缺乏自己的技術和手段,仍然不能予以割舍,沿用了幾
十年。進入80 年代中期,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我國才開始開發研制以現代色譜為基礎的新一代煤的自燃傾向性鑒定技術和手段。現已開發出被納入法規的色譜吸氧鑒定法及其配套儀器ZPJ-1 型煤的自燃性測定儀,業已投入實際應用,使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和手段步入國際先進行列。色譜吸氧鑒定法,就是應用現代氣相色譜技術與手段, 檢測煤低溫下吸氧的能力(氧量、速度),作為判別煤的自燃傾向性程度。它的特點是使用了現代色譜技術,測定和計算都由色譜儀及其附件完成,人員不接觸有害物質。該方法已納入《煤礦安全規程》(1992 年版)作為法定方法執行。它簡單易學,操作簡便,且無害健康。
3 礦井火災防治技術
我國煤礦火災防治技術措施,總體上說,有如下幾類。
3.1 均壓防滅火技術
均壓防滅火技術一般對工作面及掘進面初期發現的高溫預兆點有較好地效果。它是采用通風的方法減少自燃危險區域漏風通道兩端的壓差,使漏風量趨于零,從而斷絕供氧源,起
到防滅火作用。
3.2 阻化劑防滅火技術
煤炭自然發火是由于煤與空氣中的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漏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 在煤的表面噴灑上一層隔氧膜,阻止或延緩煤的氧化進程。阻化劑主要是鹵化物與水溶液能浸
入到煤體的裂隙中,并蓋在煤的外部表面,把煤的外部表面封閉,隔絕氧氣。同時,鹵化物是一種吸水能力很強的物質,它吸收大量水份復蓋在煤的表面,也減少了氧與煤接觸的機會,延長煤的自然發火期。
3.3 阻化汽霧防滅火技術
汽霧阻化防滅火其實質就是將受到一定壓力的阻化溶液通過霧化轉化成為阻化劑汽霧。汽霧發生器噴射出的微小霧粒可以依漏風風流為載體飄移到采空區內,從而提高采空區防火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