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礦井主干巷道通常會發生片幫、冒頂等現象,小者影響生產,大者將造成安全事故。特別是棗莊礦區東部老礦井,巷道失修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生產實踐中掌握正確的巷道失修處理方法及預防措施至關重要,是奠定礦井安全生產的重要基礎。
2 巷道失修的類型及其原因
2.1 巷道失修的類型
巷道失修是由于巖體內弱面(裂隙、層理、節理等)的存在,破壞了圍巖的穩定性,受地壓作用產生變形或破壞,從而造成冒頂或片幫。在生產中,常見的巷道失修類型有:冒頂、片幫、底鼓或冒頂加片幫、片幫加底鼓等類型。
2.2 冒頂產生的原因
巷道發生冒頂事故,是由于巷道頂板不穩定,而兩幫巖石較穩定,巷道頂板巖石受應力作用,在巷道支護強度不夠的情況下便產生變形或破壞,以致冒落。
2.3 片幫產生的原因
由于巷道兩幫巖石內弱面的存在,在巷道支護強度不夠的情況下,當受到應力作用時,破壞了圍巖的穩定性便產生片幫。
2.4 巷道變形產生的原因
巷道布置在塑性巖石中,由于動壓作用,使巷道圍巖的穩定性遭到破壞,巷道圍巖產生了變形和位移現象。巷道變形多表現為片幫或底鼓現象。
3 巷道冒頂、片幫的原因分析及處理方法
3.1 裸體巷道的冒頂、片幫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由于16、17層巷道分別沿十灰、十一灰頂板掘進,16層巷道兩幫為砂頁巖,17層巷道兩幫為粘土巖,泥質膠結、松軟,屬Ⅲ類中等穩定巖層,揭露后保持穩定一般在一個月以上。十灰堅硬、致密,局部有二合頂;十一灰堅硬,二合頂發育。若傾斜節理發育,常會發生片幫現象,防礙通風和行人。處理時通常由上而下、由外向里找掉危巖懸矸進行清理。清理后根據現場條件可采用不支護、打點柱支護、錨噴支護等方式。當頂板裂隙、二合頂發育,若受動壓作用,出現片幫甚至造成冒頂,處理時應按照由上而下、由外向里、先頂后幫的順序進行敲幫問頂找掉危巖懸矸。根據頂板情況可采用錨噴、錨網噴、架棚支護等方式。為避免巷道圍巖暴露風化,在設計施工時針對巷道性質及服務年限,開拓準備巷道采用錨網噴支護(用鋼筋網或鐵絲網)。對于回采巷道則采用封閉式噴漿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