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滑坡。滑坡搶護的基本原則是:上部減載,下部壓重,即在主裂縫部位進行削劃而在壩腳部位進行壓坡。盡可能降低庫水位,沿滑動體和附近的坡面上開溝導滲,使滲水很快排出。若滑動裂縫達到坡腳,應該首先采取壓重固腳的措施。因土壩滲漏而引起背水坡滑坡,應同時在迎水坡進行拋土防滲。
因壩身填土碾壓不實,浸潤線過高而造成的背水坡滑坡,一般應以上游防滲為主,輔以下游壓坡、導滲和放緩壩坡,以達到穩定壩坡的目的。對于滑坡體上部已松動的土體,應徹底挖出,然后按壩坡線分層回填夯實,并做好護坡。
壩體有軟弱夾層或抗剪強度較低且背水坡較陡而造成的滑坡,首先應降低庫水位。如清除夾層有困難時,則以放緩壩坡為主,輔以在壩腳剎泳壓重的方法處理。地基存在淤泥層、濕陷性黃土層或液化等不良地質條件,施工時又沒有清除或清除不徹底而引起的滑坡,處理的重點是清除不良的地質條件,并進行固腳防滑。因排水設施堵塞而引起的背水坡滑坡,主要是恢復排水設施效能,筑壓重臺固腳。
滑坡處理前,應嚴格防止雨水滲人裂縫內。可用塑料薄膜、瀝青油氈或油布等加以筱蓋。同時還應在裂縫上方修截水溝,以攔截和引走壩面的積水。
(2)潰壩
1)在滿足回水水質和水量要求前提下,盡量降低庫水位;
2)水邊線應與壩軸線基本保持平行;
3)尾礦庫實際情況與設計要求不符時,應在汛期前進行調洪驗算。
(3)地震。尾礦庫的抗震應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當接到震情預報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防震、抗震計劃和安排。
1)按照設計文件或尾礦庫安全評價的要求進行尾礦庫抗震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采取預防措施;
2)做好人員組織、物質、交通、通信、照明、報警、搶險和救護等各項抗震準備工作;
3)組織動員居民做好防震準備,以便發生險情時,及時疏散,撤離險區;
4)嚴格控制庫水位,確保抗震設計要求的安全灘長,滿足地震條件下壩體穩定的要求;
5)震前應注意庫區內岸坡的穩定性,防止滑坡,破壞尾礦設施;
6)對于上游建有尾礦庫,排土場或水庫等工程設施的尾礦庫,應了解上游所建工程的穩定情況,必要時應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造成更大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