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突水是煤礦事故的一種,它的發生取決于礦井水文地質及采掘的現場條件。一般突水事故可歸納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突水水量小于礦井最大排水能力,地下水形成穩定的降落漏斗,迫使礦井長期大量排水;另一種是突水水量超過礦井的最大排水能力,造成整個礦井或局部采區淹沒。在各類突水事故發生之前,一般均會顯示出多種突水預兆。
一般預兆
主要表現為煤層變潮濕、松軟;煤幫出現滴水、淋水現象,且淋水由小變大;有時煤幫出現鐵銹色水跡; 工作面氣溫降低,出現霧氣或硫化氫氣味; 有時可聽到水的“嘶嘶”聲; 礦壓增大,發生冒頂片幫及底鼓。
工作面底板灰巖含水層突水預兆
主要表現為工作面壓力增大,底板鼓起; 工作面底板產生裂隙,并逐漸增大; 沿裂隙或煤幫向外滲水,裂隙會逐漸增大,水量會增加。當底板滲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煤幫滲水可能停止,此時水色時清時濁,底板活動時水變渾濁,底板穩定時水色變清; 底板破裂,沿裂縫有高壓水噴出,并伴有“嘶嘶”聲或刺耳水聲; 底板發生“底爆”,伴有巨響,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黃色。
松散孔隙含水層突水預兆
主要表現為突水部位發潮、滴水且滴水現象逐漸增大,仔細觀察會發現水中含有少量細沙; 發生局部冒頂,水量突增并出現流沙,流沙常呈間歇性,水色時清時渾,總的趨勢是水量、沙量增加,直至流沙大量涌出;頂板發生潰水、潰沙,這種現象可能影響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現塌陷坑。
以上預兆是典型的情況,在具體的突水事故過程中,并不一定全部表現出來,所以我們應該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判斷,盡量避免突水事故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