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也是民生的基本保障。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對能源的依賴,特別是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依賴更加強烈,能源的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已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沒有了能源,我們的生活將寸步難行。
??????? 在上個世紀,發達國家先后完成了工業化,消耗了地球上的大量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資源,而在本世紀,一些發展中國家正在逐步實現工業,在這個過程中,能源的大量消耗是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能源第二大生產和消費過。當前,處于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的中國,對能源的需求量巨大,而能源的持續供應,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 總觀我國的能源狀況,有如下特點:
??????? 第一,人均能源資源相對不足,資源質量較差。我國常規能源資源的總儲量就其絕對量而言,是較為豐富的。2006年,煤炭保有資源量10345億噸,剩余探明可采儲量約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折合年發電量為6.19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年發電量約1.76萬億千瓦時,相當于世界水力資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在世界上處于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資源人均擁有量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 第二,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環境壓力加大。煤炭是中國的主要能源,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難以改變。相對落后的煤炭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壓力。煤炭消費是造成煤煙型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隨著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氣污染已經變成煤煙與機動車尾氣混合型。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
??????? 第三,資源約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國優質能源資源相對不足,制約了供應能力的提高;能源資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續穩定供應的難度;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技術裝備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導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耗能產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費國家平均水平,據統計我國單位GDP的煤消耗量是日本的15倍,是美國的8.7倍。這進一步加劇了能源供需矛盾。單純依靠增加能源供應,難以滿足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
??????? 第四,市場體系不完善,應急能力有待加強。中國能源市場體系有待完善,能源價格機制未能完全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能源資源勘探開發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能源監管體制尚待健全。煤礦生產安全欠賬比較多,電網結構不夠合理,石油儲備能力不足,有效應對能源供應中斷和重大突發事件的預警應急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強。
??????? 第五,能源供需形勢從長期看依然十分緊張。我國的能源生產經過50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能源緊張的矛盾明顯緩解。然而與經濟的長遠發展需要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潔凈高效能源,缺口依然很大。2013年10月,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發布報告估算,中國10月石油進口量達到每日630萬桶,超過美國的每日624萬桶,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凈進口國。報告預計,2014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速將在4%左右,達到5.18億噸。石油和原油凈進口量將分別達到3.04億噸和2.98億噸,較2013年增長5.3%和7.1%。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8.8%。
??????? 第六,能源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進一步加劇,并開始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仍在繼續擴大。大氣污染以煤煙型污染為主,煙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最近幾年,被人們廣泛關注的污染物pm2.5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煤的燃燒造成的。
??????? 通過分析我國的能源現狀,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的能源狀況不容樂觀,能源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在當前以及以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能源問題是我們要面臨的一大挑戰。那么,我們又有那些措施日益嚴峻的能源問題呢?
??????? 1,節約資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在過去的相當一段時間里,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粗放的經濟模式,單一追求DGP的增長,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據統計我國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是日本的15倍,是美國的8.7倍。由此可見,在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我們有很大的潛能。在節約能源方面,我們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模式,提升科技含量方面來著手。
??????? 1,1,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循環經濟。目前,我國的產業的分布存在分散,分割,雜亂無序,隨意排污的現象,嚴重浪費了資源,增加環保治理的成本。而循環經濟能有效的這些問題的資源浪費。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從以下幾方面調整展業的空間布局,實現生產和消費的有機統一:一是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和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過企業內部資源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的集約型獲得企業效益;二是產業園區生態工業網絡,通過共生企業間的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使用,實現園區總體的資源和能源增值,獲得豐厚的經濟,環境,社會效益;三是區域和整個社會層次的物質循環流動體系,通過最大限度的理應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實現生產與消費的有機聯系與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