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是國際石油界推行的通用管理體系,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工作。HSE管理體系中的風險管理是避免和減少健康安全環境事故的發生,將一切可預測、預防的危險因素逐一列舉并加以控制,減少危險發生的有效管理體系,是HSE管理體系中的一個關鍵環節。
危險性預先分析是在一項工程活動(設計、施工、運行、維護等)之前,首先對系統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險因素,及其出現條件和導致事故的后果所作的宏觀、概略分析。其目的是盡量防止采取不安全的技術路線、避免使用危險物質、工藝和設備。如果必須使用,也可以從設計和工藝上考慮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從而使這些危險因素不致發展為事故。它的特點是做在行動之前,避免由于考慮不周而造成損失。
1 分析步驟
1.1 熟悉系統
在對系統進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對系統的目的、工藝流程、操作運行條件、周圍環境等作充分的調查。在此基礎上,由熟悉系統的有關人員進行討論研究,根據以往的經驗、資料及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信息,分析對象系統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預先考慮系統可能發生的事故。
1.2 辨識危險因素
根據事故致因理論,辨識能夠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使系統完不成任務的危險因素。
1.3 找出危險因素產生的原因和由危險因素發展為事故的條件。
1.4 確定危險因素的危險等級和研究防止事故的安全措施。
最后以危險性預先分析表的形式表示其分析結果,
2 危險因素的辯識
要對系統進行危險性分析,首先要找出系統可能存在的所有危險因素,即危險因素的辨識。所謂危險因素,就是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導致事故發生的潛在因素。既然危險因素有一定潛在性質,辨識危險因素就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為了能夠盡快辨識危險因素,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2.1 從能量轉移考慮
能量 轉移論認為,生物體(人)受傷害只能是能量轉移的結果。從能量轉移論出發,事故的三要素是:能量、轉移途徑和受害對象。由此,我們可以斷言。凡是有能量積聚的地方就存在危險因素。能量既可以在受控的情況下,做有用功,生產產品,為人類服務;又可以在失控狀態下做破壞功,造成人員傷亡、職業病和財產損失。因此,在對一個系統進行危險因素辨識的時候,首先要辨識系統內存在的各種類型的能源,以及它們存的部位,有無發生能量失控轉發鐵可能,這種轉移危及的范圍內受害對象是什么?等等。
2.2 從人的操作失誤考慮
一個系統運行狀況和危險程度,除了機械設備本身的性能、工藝條件外,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人的可靠性。特別是我國,由于受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多數設備尚達不到本質安全的地步,在系統運行中必然存在程度不同的危險因素。這樣的系統尤其要靠人來控制危險因素,防止其發展為事故。這樣,人的操作行為的可靠度對系統安全性有著更加重要的影響。
2.3 從外界因素考慮
系統的安全狀況不僅取決于系統內部的人、物、環境因素及其匹配狀況,有時還要受系統以外其它危險因素的影響。其中有外界發生事故對系統的影響,如火災、爆炸;也有自然災害對系統的影響,如地震、洪水、雷擊等。盡管外界危險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危害卻很大。因此,在辨識系統危險因素時也應考慮這些因素,特別是處于設計階段的系統。
3 危險等級劃分
為了對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制,按照輕重緩急采取安全措施,有必要對危險因素劃分危險等級。一般按其形成事故的可能性和損失的嚴重程度劃分為四個等級:
(a)1級:安全的,尚不能造成事故。
(b)2級:臨界的,處于事故的邊緣狀態,暫還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應當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c)3級:危險的,必然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要立即采取措施。
(d)4級:破壞性的,會造成災難性事故(多人傷亡,系統損毀),必須立即排除。
吉林石化公司聚乙烯廠30萬t/a乙烯裝置自1996年9月投料試車以來,一直連續安全平穩運行到現在,已累計生產乙烯200多萬噸,為公司創造了大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隨著公司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同時也為了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經公司領導研究決定,對30萬t/a擴產改造,由現在的30萬t/a擴產改造到38萬t/a,聚乙烯裝置由15萬t/a提高到20萬t/a,這是公司一期挖潛技術改造工程六個子項目中的2個主要項目,裝置進行技術改造以后,將使公司總的生產能力比現在有很大提高,使產量上升、消耗降低、能耗降低、成本降低,大大提高這2套裝置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提高經濟效益。該公司要求生產、改造兩不誤,在組織正常生產安全平穩的同時,要抓好裝置的擴產改造工作,即一手抓生產,一手抓基建,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為此,工廠領導決定以建立和實施HSE管理體系為契機,在2個裝置的檢修和技術改造過程中實施危險性預先分析的主動控制的辦法,以確保實現2個裝置邊生產、邊施工的安全生產目標。
1 施工作業中的風險識別
要對施工作業進行危害辨識,就必須弄清施工項目內容,熟悉施工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將施工過程中的危險因素查找出來。針對裝置改造有高空作業、有限空間作業、動火、動土、吊裝及風、雨天等危險施工作業,工廠配合施工單位對各種危險作業進行危險度預測,即對每種危險作業進行危險性預先分析,查出施工作業中存在的危險因素,然后針對每個危險因素,分析其發生后可能產生的后果。如:針對高空作業,查找出的危險因素有:支撐物損壞、安全帶不合格、未帶安全帶、因走動取下安全帶、在腳手架上滑倒、身體失去平衡等危險因素;對動火作業,查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有:未辦理動火審批手續,未采取防火措施、未設監火人、未清除動火點附近的可燃物,動火完畢未仔細檢查現場、動火點未配備足夠的滅火器材、在五級以上大風天氣下的室外動火、可燃氣體泄漏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分析儀器誤差太大、取樣分析沒有代表性、動火分析與動火作業時間間隔太長(半小時以上)等。
2 分析危險因素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為危險事件條件危險性預見分析示例表見表1
3 確定危險因素的危險等級和研究防止事故的安全措施
在查出各種施工作業中的危險因素后,工廠使用了中國石油化工與銷售分公司風險評價軟件(LEC法),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定量的危害評價。
1 明確責任,落實到人
根據“管生產必須管安全”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安全生產原則,每個施工作業項目,均明確了項目負責人,即實行施工項目負責人負責制。為此,針對各個施工作業項目,工廠和施工單位嚴把三個關口,小的施工作業項目,由施工人員制定出施工安全措施,由裝置安全工程師負責審核,項目負責人批準把關;中等施工作業項目,由施工單位負責人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制定施工安全措施,由工廠安全部門負責審核,項目負責人負責批準把關;大的施工作業及高、難、險作業項目,由項目指揮部組織施工單位制定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由工廠領導及公司安全部門共同把關。把住大、中、小這三個施工項目關,就為裝置的安全改造打下了基礎。
2 嚴格“票、證、書”安全管理制度
嚴格票證安全管理制度,是實現裝置安全改造的關鍵。無論大、中、小施工項目,都嚴格按規定辦理施工作業許可證,凡涉及登高、進入有限空間、動火、動土作業,均按級別辦理安全作業票。根據風、雨天及施工現場環境,將施工作業安全措施逐條列出并填寫在有關票證書上,嚴格執行審批手續,讓作業人員、項目負責人、裝置負責人及廠安全部門職能人員均清楚地知道施工作業需注意的安全事項并逐級簽字,明確安全責任,逐條落實,從而在措施上確保了施工作業的安全。
3 嚴格執行安全規章制度,強化現場安全監督
對于各類施工作業的危險性清楚了,就要嚴格執行有關安全制度和風險控制措施,從制度和措施上控制事故。
在施工過程中,工廠認真執行有關安全施工作業的規定和制度,如“有限空間作業管理規定”、“外來施工人員管理規定”、“動火、動電安全管理規定”、“起重作業十不吊”、“高空作業管理規定”、“安全檢修50條”等。有了各項安全作業制度,能否得以順利執行,這就需要強化現場安全監督,從組織上確保各項安全制度的執行,確保各項安全措施的落實。由于職工安全意識強弱不同,如果現場無人監督,安全施工制度極可能得不到徹底貫徹執行,就必然會使安全措施流于形式,也就為事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為此,工廠安全防火監督部門和車間安全防火人員及項目負責人認真負責,加強對施工現場的安全防火監督管理,對施工中違章作業及違章指揮人員立即糾正,對不聽從管理的違章作業人員,視情況進行必要的停工學習和經濟處罰。嚴格執行施工作業安全制度,強化現場安全監督,對實現裝置的安全改造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4 加強施工人員安全教育,從根本上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
加強施工人員的安全教育,是提高施工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從根本上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的最有效措施。為此指派專人負責施工人員的教育工作,施工人員經考試合格后方可進入施工現場,然后經過裝置安全員的二級教育后,才允許進行施工作業。通過施工前的安全教育,極大地提高了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有效地保障了施工作業的安全,從根本上控制了施工人員的不安全行為。
在本次檢修和技術改造中,乙烯和聚乙烯裝置參加檢修和技術改造的隊伍有8支,參加施工作業的員工近500人,預先分析風險因素150多項,制定風險消減措施590多條。工廠通過實施危險預先分析控制的實踐,成功地實現了“無傷害、無事故、無污染”的預定目標,說明實施預先危險分析控制方法對工廠裝置技術改造是適用的,同時也可說明這一方法對裝置的檢修施工作業也是適用的。這一方法的實施,提高了職工檢修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術素質,嚴格執行安全檢修制度,已成為檢修職工的自覺行動。在以后的工作中,對這種方法應用還要不斷完善,以實現為裝置檢修和技術改造保駕護航的目的。
黃柏 范連榮
危險性預先分析是在一項工程活動(設計、施工、運行、維護等)之前,首先對系統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險因素,及其出現條件和導致事故的后果所作的宏觀、概略分析。其目的是盡量防止采取不安全的技術路線、避免使用危險物質、工藝和設備。如果必須使用,也可以從設計和工藝上考慮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從而使這些危險因素不致發展為事故。它的特點是做在行動之前,避免由于考慮不周而造成損失。
1 分析步驟
1.1 熟悉系統
在對系統進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對系統的目的、工藝流程、操作運行條件、周圍環境等作充分的調查。在此基礎上,由熟悉系統的有關人員進行討論研究,根據以往的經驗、資料及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信息,分析對象系統是否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預先考慮系統可能發生的事故。
1.2 辨識危險因素
根據事故致因理論,辨識能夠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使系統完不成任務的危險因素。
1.3 找出危險因素產生的原因和由危險因素發展為事故的條件。
1.4 確定危險因素的危險等級和研究防止事故的安全措施。
最后以危險性預先分析表的形式表示其分析結果,
2 危險因素的辯識
要對系統進行危險性分析,首先要找出系統可能存在的所有危險因素,即危險因素的辨識。所謂危險因素,就是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導致事故發生的潛在因素。既然危險因素有一定潛在性質,辨識危險因素就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為了能夠盡快辨識危險因素,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2.1 從能量轉移考慮
能量 轉移論認為,生物體(人)受傷害只能是能量轉移的結果。從能量轉移論出發,事故的三要素是:能量、轉移途徑和受害對象。由此,我們可以斷言。凡是有能量積聚的地方就存在危險因素。能量既可以在受控的情況下,做有用功,生產產品,為人類服務;又可以在失控狀態下做破壞功,造成人員傷亡、職業病和財產損失。因此,在對一個系統進行危險因素辨識的時候,首先要辨識系統內存在的各種類型的能源,以及它們存的部位,有無發生能量失控轉發鐵可能,這種轉移危及的范圍內受害對象是什么?等等。
2.2 從人的操作失誤考慮
一個系統運行狀況和危險程度,除了機械設備本身的性能、工藝條件外,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人的可靠性。特別是我國,由于受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多數設備尚達不到本質安全的地步,在系統運行中必然存在程度不同的危險因素。這樣的系統尤其要靠人來控制危險因素,防止其發展為事故。這樣,人的操作行為的可靠度對系統安全性有著更加重要的影響。
2.3 從外界因素考慮
系統的安全狀況不僅取決于系統內部的人、物、環境因素及其匹配狀況,有時還要受系統以外其它危險因素的影響。其中有外界發生事故對系統的影響,如火災、爆炸;也有自然災害對系統的影響,如地震、洪水、雷擊等。盡管外界危險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危害卻很大。因此,在辨識系統危險因素時也應考慮這些因素,特別是處于設計階段的系統。
3 危險等級劃分
為了對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制,按照輕重緩急采取安全措施,有必要對危險因素劃分危險等級。一般按其形成事故的可能性和損失的嚴重程度劃分為四個等級:
(a)1級:安全的,尚不能造成事故。
(b)2級:臨界的,處于事故的邊緣狀態,暫還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應當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c)3級:危險的,必然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要立即采取措施。
(d)4級:破壞性的,會造成災難性事故(多人傷亡,系統損毀),必須立即排除。
吉林石化公司聚乙烯廠30萬t/a乙烯裝置自1996年9月投料試車以來,一直連續安全平穩運行到現在,已累計生產乙烯200多萬噸,為公司創造了大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隨著公司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同時也為了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經公司領導研究決定,對30萬t/a擴產改造,由現在的30萬t/a擴產改造到38萬t/a,聚乙烯裝置由15萬t/a提高到20萬t/a,這是公司一期挖潛技術改造工程六個子項目中的2個主要項目,裝置進行技術改造以后,將使公司總的生產能力比現在有很大提高,使產量上升、消耗降低、能耗降低、成本降低,大大提高這2套裝置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提高經濟效益。該公司要求生產、改造兩不誤,在組織正常生產安全平穩的同時,要抓好裝置的擴產改造工作,即一手抓生產,一手抓基建,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為此,工廠領導決定以建立和實施HSE管理體系為契機,在2個裝置的檢修和技術改造過程中實施危險性預先分析的主動控制的辦法,以確保實現2個裝置邊生產、邊施工的安全生產目標。
1 施工作業中的風險識別
要對施工作業進行危害辨識,就必須弄清施工項目內容,熟悉施工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將施工過程中的危險因素查找出來。針對裝置改造有高空作業、有限空間作業、動火、動土、吊裝及風、雨天等危險施工作業,工廠配合施工單位對各種危險作業進行危險度預測,即對每種危險作業進行危險性預先分析,查出施工作業中存在的危險因素,然后針對每個危險因素,分析其發生后可能產生的后果。如:針對高空作業,查找出的危險因素有:支撐物損壞、安全帶不合格、未帶安全帶、因走動取下安全帶、在腳手架上滑倒、身體失去平衡等危險因素;對動火作業,查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有:未辦理動火審批手續,未采取防火措施、未設監火人、未清除動火點附近的可燃物,動火完畢未仔細檢查現場、動火點未配備足夠的滅火器材、在五級以上大風天氣下的室外動火、可燃氣體泄漏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分析儀器誤差太大、取樣分析沒有代表性、動火分析與動火作業時間間隔太長(半小時以上)等。
2 分析危險因素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為危險事件條件危險性預見分析示例表見表1
3 確定危險因素的危險等級和研究防止事故的安全措施
在查出各種施工作業中的危險因素后,工廠使用了中國石油化工與銷售分公司風險評價軟件(LEC法),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定量的危害評價。
1 明確責任,落實到人
根據“管生產必須管安全”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安全生產原則,每個施工作業項目,均明確了項目負責人,即實行施工項目負責人負責制。為此,針對各個施工作業項目,工廠和施工單位嚴把三個關口,小的施工作業項目,由施工人員制定出施工安全措施,由裝置安全工程師負責審核,項目負責人批準把關;中等施工作業項目,由施工單位負責人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制定施工安全措施,由工廠安全部門負責審核,項目負責人負責批準把關;大的施工作業及高、難、險作業項目,由項目指揮部組織施工單位制定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由工廠領導及公司安全部門共同把關。把住大、中、小這三個施工項目關,就為裝置的安全改造打下了基礎。
2 嚴格“票、證、書”安全管理制度
嚴格票證安全管理制度,是實現裝置安全改造的關鍵。無論大、中、小施工項目,都嚴格按規定辦理施工作業許可證,凡涉及登高、進入有限空間、動火、動土作業,均按級別辦理安全作業票。根據風、雨天及施工現場環境,將施工作業安全措施逐條列出并填寫在有關票證書上,嚴格執行審批手續,讓作業人員、項目負責人、裝置負責人及廠安全部門職能人員均清楚地知道施工作業需注意的安全事項并逐級簽字,明確安全責任,逐條落實,從而在措施上確保了施工作業的安全。
3 嚴格執行安全規章制度,強化現場安全監督
對于各類施工作業的危險性清楚了,就要嚴格執行有關安全制度和風險控制措施,從制度和措施上控制事故。
在施工過程中,工廠認真執行有關安全施工作業的規定和制度,如“有限空間作業管理規定”、“外來施工人員管理規定”、“動火、動電安全管理規定”、“起重作業十不吊”、“高空作業管理規定”、“安全檢修50條”等。有了各項安全作業制度,能否得以順利執行,這就需要強化現場安全監督,從組織上確保各項安全制度的執行,確保各項安全措施的落實。由于職工安全意識強弱不同,如果現場無人監督,安全施工制度極可能得不到徹底貫徹執行,就必然會使安全措施流于形式,也就為事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為此,工廠安全防火監督部門和車間安全防火人員及項目負責人認真負責,加強對施工現場的安全防火監督管理,對施工中違章作業及違章指揮人員立即糾正,對不聽從管理的違章作業人員,視情況進行必要的停工學習和經濟處罰。嚴格執行施工作業安全制度,強化現場安全監督,對實現裝置的安全改造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4 加強施工人員安全教育,從根本上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
加強施工人員的安全教育,是提高施工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從根本上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的最有效措施。為此指派專人負責施工人員的教育工作,施工人員經考試合格后方可進入施工現場,然后經過裝置安全員的二級教育后,才允許進行施工作業。通過施工前的安全教育,極大地提高了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有效地保障了施工作業的安全,從根本上控制了施工人員的不安全行為。
在本次檢修和技術改造中,乙烯和聚乙烯裝置參加檢修和技術改造的隊伍有8支,參加施工作業的員工近500人,預先分析風險因素150多項,制定風險消減措施590多條。工廠通過實施危險預先分析控制的實踐,成功地實現了“無傷害、無事故、無污染”的預定目標,說明實施預先危險分析控制方法對工廠裝置技術改造是適用的,同時也可說明這一方法對裝置的檢修施工作業也是適用的。這一方法的實施,提高了職工檢修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術素質,嚴格執行安全檢修制度,已成為檢修職工的自覺行動。在以后的工作中,對這種方法應用還要不斷完善,以實現為裝置檢修和技術改造保駕護航的目的。
黃柏 范連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