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廢渣作為“三廢”之一,其管理水平就目前情況來說,遠不如廢水、廢氣的管理。危險廢物是我國環境管理的一個薄弱環節,特別表現在對危險廢物的管理上。危險廢棄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蝕性、化學反應性或傳染性,若不加以嚴格地控制和管理,將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嚴懲威脅。控制危險廢物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
一、危險廢物污染治理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危險廢物的產量越來越大,且種類繁多、性質復雜、分布廣泛、管理難度較大。從排污申報登記的統計數字看,我國危險廢物的產生幾乎涉及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但其中20個行業的危險廢物產生量占總產生量的30%,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產生的危險廢物量占總產生量的40%。
我國長期以來對工業固體廢渣引起足夠重視和嚴格管理,對危險廢物的管理和防治起步較晚。目前,無論是管理法規、管理機構,還是處理技術的研究和處理處置方案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不夠全面。我國于1996年實施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9年發布了《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在法規中對危險廢物防治做了特別規定,并建立了申報登記制度和許可證制度,但缺乏統一而詳細的技術支持體系,尚未頒發系統、全面、量化的污染控制標準,只在個別行業有極少的幾個標準。
2.危險廢物處理技術水平較低。大多數危險廢物只是簡單堆放或沒有防滲措施的簡單填埋,或沒有尾氣處理的焚燒。甚至有部分危險廢物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3.用于危險廢物處理設施與需處理危險廢物量不配套。隨著化工裝置的大批迅速引進和興建,危險廢物產生量越來越大。數字顯示:1995年全國危險廢物產生量2690萬t,而我國危險廢物處理設施的建設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本是空白,80年代開始有企業建設危險廢物焚燒爐,進入90年代末期,對危險廢物處理設施的建設才提到議事日程上。
4.危險廢物種類繁多、性質復雜、涉及范圍廣,處理技術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
5.缺乏資金支持。危險廢物處理是一個高投入、低回報的公益事業,僅靠政府投資遠遠不夠,還應引入市場機制,改變運作方式,多方投資,為危險廢物的處理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6.危險廢物排污收費方面不僅收費偏低,而且也不夠科學,使工業企業對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十分輕率,無所顧忌。
正因為危險廢物管理存在以上不足,危險廢物排放污染事故時有發生,對人體健康和區域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1991年到1996年間,平均每年發生固體廢物污染事故近60起,經濟損失超過90億元。隨著中國工業的不斷發展,危險廢物成為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的環境問題。許多發達國家由于對工業危險廢物管理不善,對環境造成了難以治理、甚至不可逆轉的惡果,這些深刻而慘痛的教訓我們必須引以為戒。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危險廢物的污染問題已越來越突出,我國政府已逐步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危險廢物的管理與處理處置技術的研究已成為國家科技攻關的重點。
二、對危險廢物管理的幾點建議
鑒于以上的認識和分析,強化工業危險廢物的管理應是當務之急,作為企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提高對工業危險廢物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企業應統一思想認識,切實加強對危險廢物的管理,與對廢水廢氣管理同樣重視,改變管理不嚴、輕視危險廢物的狀況,使這一薄弱環節得到應有的重視與加強。
2.加快對企業危險廢物污染源調查,建立排放檔案。通過科學全面的調查監測,對企業排放危險物的性質、成分、危害性做到心中有數,并對歷年危險物的種類、數量、去向、分布、污染性質建立排放檔案,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對環境的污染。
3.大力組織開展危險廢物的綜合利用。在自然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對廢物的重新認識和再利用顯得更加重要,應給予必要的投入,組織科研人員進行研究,對國外成功利用技術和先進的處理處置技術的經驗進行總結推廣,變廢為寶。
4.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改變生產民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污染的末端控制轉變為生產的全過程控制,使污染物的產生量最小。
5.認真貫徹《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2001年12月17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聯合發布了《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該技術政策的實施為各級環保部門提供了危險廢物監控管理的政策依據,為危險廢物產生企業收集運輸和處理處置提供了技術指導,并對我國危險廢物管理的階段性目標作出了具體規定,為我國危險廢物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危險廢物污染治理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危險廢物的產量越來越大,且種類繁多、性質復雜、分布廣泛、管理難度較大。從排污申報登記的統計數字看,我國危險廢物的產生幾乎涉及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但其中20個行業的危險廢物產生量占總產生量的30%,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產生的危險廢物量占總產生量的40%。
我國長期以來對工業固體廢渣引起足夠重視和嚴格管理,對危險廢物的管理和防治起步較晚。目前,無論是管理法規、管理機構,還是處理技術的研究和處理處置方案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不夠全面。我國于1996年實施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9年發布了《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在法規中對危險廢物防治做了特別規定,并建立了申報登記制度和許可證制度,但缺乏統一而詳細的技術支持體系,尚未頒發系統、全面、量化的污染控制標準,只在個別行業有極少的幾個標準。
2.危險廢物處理技術水平較低。大多數危險廢物只是簡單堆放或沒有防滲措施的簡單填埋,或沒有尾氣處理的焚燒。甚至有部分危險廢物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3.用于危險廢物處理設施與需處理危險廢物量不配套。隨著化工裝置的大批迅速引進和興建,危險廢物產生量越來越大。數字顯示:1995年全國危險廢物產生量2690萬t,而我國危險廢物處理設施的建設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基本是空白,80年代開始有企業建設危險廢物焚燒爐,進入90年代末期,對危險廢物處理設施的建設才提到議事日程上。
4.危險廢物種類繁多、性質復雜、涉及范圍廣,處理技術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
5.缺乏資金支持。危險廢物處理是一個高投入、低回報的公益事業,僅靠政府投資遠遠不夠,還應引入市場機制,改變運作方式,多方投資,為危險廢物的處理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6.危險廢物排污收費方面不僅收費偏低,而且也不夠科學,使工業企業對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十分輕率,無所顧忌。
正因為危險廢物管理存在以上不足,危險廢物排放污染事故時有發生,對人體健康和區域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1991年到1996年間,平均每年發生固體廢物污染事故近60起,經濟損失超過90億元。隨著中國工業的不斷發展,危險廢物成為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的環境問題。許多發達國家由于對工業危險廢物管理不善,對環境造成了難以治理、甚至不可逆轉的惡果,這些深刻而慘痛的教訓我們必須引以為戒。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提高和改善環境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危險廢物的污染問題已越來越突出,我國政府已逐步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危險廢物的管理與處理處置技術的研究已成為國家科技攻關的重點。
二、對危險廢物管理的幾點建議
鑒于以上的認識和分析,強化工業危險廢物的管理應是當務之急,作為企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提高對工業危險廢物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企業應統一思想認識,切實加強對危險廢物的管理,與對廢水廢氣管理同樣重視,改變管理不嚴、輕視危險廢物的狀況,使這一薄弱環節得到應有的重視與加強。
2.加快對企業危險廢物污染源調查,建立排放檔案。通過科學全面的調查監測,對企業排放危險物的性質、成分、危害性做到心中有數,并對歷年危險物的種類、數量、去向、分布、污染性質建立排放檔案,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對環境的污染。
3.大力組織開展危險廢物的綜合利用。在自然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對廢物的重新認識和再利用顯得更加重要,應給予必要的投入,組織科研人員進行研究,對國外成功利用技術和先進的處理處置技術的經驗進行總結推廣,變廢為寶。
4.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改變生產民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污染的末端控制轉變為生產的全過程控制,使污染物的產生量最小。
5.認真貫徹《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2001年12月17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聯合發布了《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該技術政策的實施為各級環保部門提供了危險廢物監控管理的政策依據,為危險廢物產生企業收集運輸和處理處置提供了技術指導,并對我國危險廢物管理的階段性目標作出了具體規定,為我國危險廢物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